1922年,梅兰芳先生的古装新戏《霸王别姬》首演,一俟登台,便盛演不衰,至1959年的37年间,梅兰芳先后演出《霸王别姬》千余场,成为梅派经典剧目之一。久演不衰的艺术经典,其创作经验对新时代文艺作品有哪些启示,戏曲现代化之路该如何延续?《霸王别姬》或许可以让我们找到答案。
这部经典如何炼成?
1922年,正值梅兰芳表演艺术日臻成熟之时,《霸王别姬》被搬上舞台。首演的第一舞台座位多达2500个,平日演出一般难以填满,但《霸王别姬》的演出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场场爆满,座无虚席。
梅兰芳纪念馆馆长刘祯介绍,楚霸王与虞姬的故事并非第一次以戏曲的形式上演。《霸王别姬》由《楚汉争》改编而来,1918年杨小楼、尚小云等艺术家都曾演过。梅兰芳看重这个题材,请齐如山、吴震修对剧本进行改编。“这原本是个武戏,打斗动作多,平常的改编容易落到武戏的旧套之中。梅兰芳认为,这里面的武戏应该是工架大方、点到为止,梅兰芳在前人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了删减。而且在之后的演出中,对剧本持续打磨,精益求精。”刘祯说。
可见,《霸王别姬》的改编和成功是梅兰芳团队多年不断打磨、完善的结果。刘祯表示,这种集体创作可以使不同行当里的艺术家、专家聚在一起切磋琢磨,有助于他们创作那些深受群众喜爱的戏曲作品。现在也可以继承这项优良传统,发挥集体优势,创作更多佳作。
始终与时代同行
梅兰芳在对《霸王别姬》的改编中增加了虞姬的戏份,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虞姬剑舞的情节。“为了剧情需要,梅兰芳特地学习了太极拳和太极剑,精心设计剑舞,使虞姬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饱满。梅兰芳对剑舞的理解和表达也非常准确,把精细的舞蹈与故事情节和虞姬的人物背景、性格融为一体。在配乐方面,他选择了曲牌《夜深沉》。在表演中,梅兰芳不让乐队迁就自己,而是主动追求音乐的节奏感,与伴奏配合,时而婉转妩媚、时而铿锵有力,表演张弛有致。”刘祯说,剑舞可谓整个剧目的点睛之笔。
在《霸王别姬》的千场演出中,梅兰芳不断对剧作和人物作出新的诠释。古有“十年磨一剑”之说,而《霸王别姬》一磨就是30多年。梅兰芳根据自己的感受不断修改,大大提升了其艺术效果,使《霸王别姬》日趋完美,最终成为常演不衰的梅派经典剧目。
《霸王别姬》不断打磨、修改、提升是其能够成为一部经典作品的必要过程,梅兰芳在剧本的改编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梅兰芳不仅是一名演员,他在导演、音乐、唱腔、扮相、舞美、服装等与表演相关的各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这部戏的每次改编都浸透着梅兰芳的思考,也展现了他全方位的综合艺术素养。“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各个剧种都涌现出很多优秀的艺术家,仍需要不断增加文化理论修养,提升艺术品位,这也是《霸王别姬》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之一。”刘祯说。
戏曲的现代化转型未来可期
当下,中国正处于一个伟大的变革时期,刘祯提到,艺术家在讴歌时代的同时,要尊重艺术创作规律,不论选择何种题材,艺术表达固然重要,但艺术思想和概念不能取代表演。同时,对于舞台艺术的创作,生活体验很重要,即便是历史剧,演员也应该有自己对于历史的认知和理解。此外,对于一些舞台大制作,在发挥科技作用的同时,也不能削弱戏曲本体和戏曲演员表演发挥的作用。
“很多艺术家和创作者有着强烈和迫切的愿望创作优秀作品,但因快节奏的工作创作方式令其缺乏体验生活和揣摩作品的耐心,观众无法从作品中感受到艺术的真实动人,因此创作的心态要平心静气。”刘祯还强调,要着眼于戏曲的未来发展和探索创新,从长远角度规划创作剧目,把对戏曲困境的思考,作为探索和实验的内容,有国家、历史和艺术的担当,使戏曲可以真正活在当代,成为大众喜爱的艺术。
在刘祯看来,戏曲曾经是一种流行艺术,深受人民喜爱并被广为传唱,如今,戏曲现代化是戏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希望越来越多文艺工作者像梅兰芳对《霸王别姬》那样孜孜不倦地探索,在尊重戏曲艺术规律的基础上勇于开拓,这样中国戏曲的现代化转型才会真正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