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原本是八旗子弟娱乐消遣的产物,后来才逐渐演变成切磋京剧艺术的场所。
清朝乾隆年间,八旗子弟兵营里,产生了一种歌曲——岔曲,又名“得胜歌”,得到乾隆皇帝的赏识。他准许八旗子弟兵演唱,并发给印有金龙的执照,叫“龙票”。
后来发展到演唱“子弟书”(包括清口大鼓、京韵大鼓、单弦等)。执有龙票者必须到指定的场所演唱,票面上写着“发给××票房”,这些不取报酬的演唱者叫“票友”。“票房”“票友”的名称便由此而来。
到了道光年间,京剧逐渐发展为北京的主要剧种,同治、光绪时达到了鼎盛时期,涌现出了不少出色的演员。由于京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爱好者,北京四九城票友迭涌,票房林立,檀板弦歌,丝竹悦耳,成为一幅绚丽多彩的北京风俗画。
后来,随着票房日增,票友家中开设票房的风气便应运而生。有的清廷贵胄碍于身份,不便外出演唱,便在自己府第登台,有名的要算光绪年间肃亲王善耆了,他先于东交民巷南御河桥府邸组织票房,庚子(1900年)事变后,将票房迁至北新桥船板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