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对于梅兰芳与上海观众而言,都是极为特殊的一年。19岁的梅兰芳跟随名角王凤卿,应“丹桂第一台”经理许少卿之邀,第一次赴沪登台,此次演出,誉满春申,梅兰芳也与上海结下一生之缘。
为纪念梅兰芳第一次赴沪演出110周年,“步蟾宫,折丹桂——走进梅兰芳赴沪演出的舞台”公益活动(3日)昨天下午在上海天蟾逸夫舞台举办。梅派表演艺术家、梅兰芳文化艺术研究会会员以及来自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等各大高校的师生共计10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梅兰芳首次沪上演出便大放异彩,自此声名大噪,辗转于上海各个剧院进行演出,留下了许多舞台光影。活动现场,由上海大学戏剧戏曲学师生拍摄的短片《梅兰芳在上海的演出舞台》亮相,学生们通过走访调研、挖掘档案史料,考察梅兰芳在丹桂第一台、天蟾逸夫舞台、美琪大戏院、中国大戏院等九大重要剧场演出的场景,再现梅兰芳首演《太真外传》《生死恨》《抗金兵》等剧目的盛况,探寻“当年梅郎”沪上演出的足迹。
梅兰芳与天蟾逸夫舞台有着诸多值得铭记的往事,1922年6月12日夜戏,梅兰芳与杨小楼、王凤卿首次将《霸王别姬》搬上天蟾舞台,连演三晚,反响热烈,后来又在此演出五次,以至于这出戏成为来沪必演的名剧。尽管后来《霸王别姬》也曾多次上演,但不可复刻的是,梅杨在上海合演的《霸王别姬》成为永远的限定版,定格在1922年的天蟾舞台。
1926年,天蟾逸夫舞台的前身大新舞台新建启幕,梅兰芳与王凤卿便登台献艺合演《御碑亭》。同年11月至12月,梅派名剧《太真外传》首次与上海观众见面,分四本演出,第四本是在上海首次搬演。1933年6月,已定居思南路的梅兰芳在天蟾舞台首演《抗金兵》,梅兰芳回忆录《舞台生活四十年》中记载了九一八事变后,梅兰芳举家南迁,并和友人计划编出有抗敌意义的新戏的事。受叶玉甫的启发,梅兰芳根据老戏本里梁红玉的故事,扩充了一出完整的新戏,戏名被定为《抗金兵》,此出戏在天蟾演出后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
“梅兰芳1913年到了上海演出,之后红遍了南北,真正地声名鹊起,自此上海成为梅兰芳演出中非常重要的一站。”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中国梅兰芳文化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张婷婷表示。在她看来,梅兰芳既是中国戏剧的坚守者,也是改革者。“在当时中国传统艺术遭受巨大质疑的时期,梅兰芳回到古典的绘画中,以再造传统的方式创作了一批新编古装戏,如《太真外传》《黛玉葬花》等,这些也成为日后最具代表性的梅派剧目。”
梅兰芳一生中收徒约百余人,梅兰芳曾对儿子梅葆琛说:“我既然收了这么多的徒弟,绝不能只图个虚名,而要真正把我艺术上的点滴经验传授给他们,哪怕在一个身段、一句唱腔上,也决不能马虎从事;我要把对人物的神志、身段的要领、唱腔的运气和我塑造的舞台人物的经验等,用来帮助和启示学生,使他们正确的运用和创造戏曲表演程式,并使他们所掌握的艺术,在各方面都能发挥自如,真正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我最大的愿望”。梅兰芳对徒弟们的谆谆教诲使得梅派艺术的传承在舞台上熠熠生辉。
活动中,梅兰芳的再传弟子——梅葆玖弟子周燕萍、炼雯晴、田慧分别带来《贵妃醉酒》《麻姑献寿》《霸王别姬》等梅派经典唱段,以历史讲述、文献诵读与梅派唱段相结合的形式,共同致敬传统戏曲艺术,传承优秀中国传统文化。
本次活动由中国梅兰芳文化艺术研究会、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上海徐汇燕萍京剧团和上海天蟾逸夫舞台联合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