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小剧场戏曲题材,通过创作演出,呈现出符合小剧场戏曲气质的独特新意,确实会涉及到小剧场戏曲的定位和品格。对于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小剧场戏曲,不管是原创还是改编,在题材的选择上应该以小见大,以点见面,以特见新,努力追求“这一个”的新意表达,力避“在依附传统剧目的基础上‘大戏压缩型、折子重排型’”等现象的出现,力争达到与当代人情感同振、心灵共舞的思想艺术境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创作者对所选择题材的事件发生、人物性格命运发展过程中所蕴含的前人没有发现或未能加以体现的人文精神的深度开掘是至关重要的。所谓人文精神,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以人为本”,它关乎人的尊严、人的命运、人的价值。通过对复杂人性的关注关怀,呼唤人性光辉,弘扬真善美。来自武汉京剧院的京剧《一丈青》,演绎的是戏曲舞台上常见的“扈三娘”的故事。
作为一出传统武旦戏,以前在舞台上看到的只有简单几句唱念,更多的是这一人物武艺的展示。而京剧《一丈青》,则为扈三娘历来被“杜撰者潦草几笔”鸣不平,从扈三娘的命运由不得自己掌握加以开掘,塑造了一位“无奈何归梁山、作人妇、丢人魂、成人刀、变了人鬼在世间”的悲情女性形象。剧中,扈三娘先后与王英和林冲对阵厮杀,舞台上的大小快枪,象征着厮杀的难分难解和扈三娘的高超武艺,原来武戏本该有的魅力不减。但观众在为演员娴熟技艺、精彩表演喝彩的同时,情不自禁为这一位巾帼女杰不能把控自己的命运而“可怜可悲可叹”洒下一掬同情之泪。该剧体现的这样一种对不幸女性的人文关怀,是一次对传统武戏如何改编成有意味的小剧场戏曲的有益尝试,观众由此对熟悉的“扈三娘”形象有了新的审美体验。上海淮剧团的淮剧《影的影》是一部颇具探索实验精神的小剧场戏曲。剧中,二个分别发生在明末和民国不同历史时空下的故事,共同指向了当代人的内心。以情感为纽带,以爱情的名义,“求而不得”然“已得心间”,“得非所得”却“舍而不舍”,这种人生影像不正是现实中芸芸众生相吗?人们怎样来面对常常会闪现于日常的“影的影”?以此来辨析生活的真相,体会生存的真意,追寻人生的真谛。这部剧似乎并没有给到观众清晰的回答,但答案却如影随形,在每个人的心中久久萦绕。
在小剧场戏曲中,意象的捕捉和表达同样至关重要。意象以意为主导,以象为基础。戏曲史论家沈达人曾谈及,戏曲人物的意象化,具体表现为对神似的追求,以及“离形得似”的外部形象塑造。在《一丈青》中,笔者注意到“红绸”的运用。剧中,“红绸”是扈三娘的兵器之一“红棉套索”,它如“气吐霓虹”般生擒了王英。正是这一条“红棉套索”,转眼间成了扈三娘被迫下嫁王英的“红丝线”。“红棉套索”反而将扈三娘的人生走向牢牢套住,将她的前途命运紧紧束缚,最终推向悲剧的境地。淮剧《影的影》中的意象显得更为明晰一些,这便是一条贯串全剧始终的“红线”。台上,“红线”与人物形影不离,有时牵系剧中男女,有时交叉缠绕或阻隔剧中人,有时又成为剧的虚拟空间,内中寓意令人玩味。它将爱情、婚姻、人生“捆绑”一起,剪不断,理还乱,提出了在面对爱情、婚姻、人生的种种困境时,是作茧自缚、抱残守缺,还是勇敢冲破樊篱、追求美好的哲思,正所谓“意犹帅也” 、“寓意则灵”。《一丈青》中的“红绸”也好,《影的影》中的“红线”也好,以其独特的方式组合起来的线条、色彩,都渗透着中国文化的气息,能触动到人的内心,引起独特的审美情感,让人产生联想,起到深化题旨,升华美感的妙用。因此,这样的探索实验是很值得赞许的。当然,如果这些意象在运用时有隐有秀,表达更加自然流畅一些,演员的表演更加细腻默契一些,少一点“言传”,多一点意会,相信传递给观众的美感度会更高,回味会更长。
进入第八个年头的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在践行“双创”过程中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已然成为培养发现优秀青年戏曲人才,喷涌其创作才情,展示其艺术才华的重要平台。细数登上历年展演舞台的编导演等创作人员,大多为中国戏剧界的青年人,这是一种令人可喜的景象,也是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的追求之一。青年一代,不正是中国戏曲的希望和未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