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武戏之美,荡气回肠、扣人心弦,于舞台方丈地演绎千军万马,一招一式间舞出百味人生,展现出中华美学特色和独具优势的艺术表现力,亦是不少戏迷被京剧吸引的一把钥匙。但是,由于武戏技术难度较大、人才培养周期长、武戏排演相对耗时耗人耗力、舞台活跃周期短等多方面原因,武戏传承一度面临极大挑战。
近日,由国家京剧院主办的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2022年度“全国京剧武戏人才培养班”结业汇报演出圆满落幕,线上、线下的观众与应邀嘉宾一同验收培养成果,引发业内外对武戏人才培养路径的关注与思考。
名师助阵,全面培养兼容并蓄
据了解,此次培训自2022年8月开始,共分为集中授课、实践反思、汇报展演3个阶段。来自全国18个院团单位的36名青年武戏人才,在李光、李丽、刘习中等老一辈艺术家的倾囊相授下快速成长,不少学员表示,这样的培养方式对于武戏演员个人成长而言,有着重要意义。
“封闭式训练让我们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回忆起那段集中授课的时光,国家京剧院武旦演员白玮琛充满感叹,“我们基本上从早晨开始练功、上课,有时候直到晚上园区关门还在复盘交流,在工作之后能有机会这样心无旁骛地沉淀学习,大家都非常珍惜。”“名师大家现场指导对于每位青年演员的成长来说都是宝贵的。”河南省京剧艺术中心武生演员张峰表示,这样全国性的培训活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地方院团艺术家资源不集中的遗憾,且行当覆盖武生、武丑、武花脸、武旦,促进了武戏同行之间的交流进步。青岛京剧院武丑演员时增帅认为,这种“学习+实践+展演”的培训方式有助于内化学习成果,推动演员技艺技巧、理论理解、剧目掌握等多方面提升。
领军人才是行业发展的驱动力。在京剧历史上,艺术大师曾为武戏带来辉煌成就,全方位、针对性地引导青年人才实现艺术突破、加深艺术理解、迈向艺术高峰是京剧武戏蓬勃发展、再创辉煌的重要机遇,也是事关武戏传承的重要挑战。当下,武戏人才存在巨大缺口,由此更需要人才培养时着眼长远、全局掌控、精准定位、持续发力,发挥好各团、各部门、各方案的优势,让武戏人才向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生态不断迈进。
精益求精,传承经典守正创新
随着老一辈艺术家的相继离世,许多武戏剧目和“独门绝技”鲜见舞台、几近失传。除环境因素影响以外,武戏对演员条件的极高要求、很多骨子老戏难学难工等特点也是造成这一现状的重要原因。
“《虹桥赠珠》这部戏以出手戏为主,在临场反应、出手技巧、搭档配合等方面都比长靠戏要求更高、也更难。”白玮琛表示,通过对《虹桥赠珠》这部戏的深入学习和舞台呈现,让她在武旦出手技巧等方面得到很大提升。时增帅则通过《起步问探》的学习,在唱念方面收获很大,“刘习中老师在教学时要求我们必须满宫满调,每个字都做到‘宽、响、亮’。”时增帅说,他还在老师的指点下找到了符合个人特色的艺术风格。
“能有机会学习《大闹天宫·御马监》这部‘戏保人’的经典剧目,我觉得非常幸运。”张峰坦言,参加本次培训唯一的遗憾就是感觉学不够,他希望有机会能把这部戏学全,也希望这样的培训活动能多多举办,让青年演员有更多机会,把这些少见于舞台的经典剧目学下来、传承好。
以戏带功是戏曲人才培养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因此,加强全国京剧院团武戏剧目储备势在必行。据了解,本次培训内容涉及《起布问探》《大闹天宫·御马监》《白水滩》《虹桥赠珠》《偷桃盗丹》《打焦赞》《芦花荡》《通天犀》《挡马》《盗甲》《三岔口》等众多武戏剧目。未来,让武戏不只停留在折子戏、垫场戏,让越来越多的“大武戏”、经典传统武戏、新编创排武戏登台亮相还需要全国京剧院团和京剧从业者的共同努力。悟化戏理,技、艺并重勇攀高峰
“我要向广大京剧同仁报喜,我们出了一批武戏人才。”看完学员们的汇报演出后,导师荀皓欣喜地感叹。在老一辈艺术家的躬身示范下,青年演员向着艺术高峰奋勇攀登。那么,这条“登山”之路该如何走?学员们用实际行动给出答案。
对于武戏演员而言,“坚持”这两个字的分量尤为重要。身段、体能是武戏技巧能否完成的倚仗,动作是否连贯、美观,在台下一目了然,因此更需要演员在舞台背后寒来暑往、日复一日的刻苦练习和高度自律。而武戏艺术的魅力并不止于高难度的武打技巧,还必须有美感、有人物、有韵味。因此,武戏演员必须更加全面地发展,提升唱念能力,呈现武戏音乐美;深入观察生活,剖析人物性格特点,解读剧本立意内涵,赋予武戏叙事美、思想美、逻辑美;还要有气口、有停连,有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的细节处理,把握武戏节奏美。
“青年演员不仅要努力提升技艺水平,更要深入学习老一辈艺术家潜心修为、德艺双馨的品德追求。”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京剧院院长王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