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京剧团成立于1962年,至今已走过了60载光华。近年来,南京市京剧团始终坚持“守正创新”,把“传承与弘扬,创新与发展”结合起来,遵循“三并举”政策,在传统戏的继承上、新编剧的创新上同步发力,陆续推出了《大明城墙》《梅园往事》《鉴证》等原创作品,连续三年入选国家艺术基金扶持项目,引发关注。本文试将南京市京剧团实践探索的阶段成果做一总结,以飨读者。
打造原创作品“金陵三部曲”
助力地方文化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持续深入推进,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为了让人民群众更多感受到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果,2016年南京市京剧团推出新版反腐大戏《胭脂河》,该戏是根据南京溧水县志上有关明代清官高谦甫的记载,和当地其他一些关于清官的民间传说创作的。精彩的京剧演绎,传神的内容情节,既凸显了时代主题,又展示了地方的廉政文化。
南京市京剧团原创大戏《大明城墙》作为明城墙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配套剧目,讲述的是明朝初年,朱元璋下令修建南京明城墙的故事。该戏在开场及转场中特意加入了南京方言和《城门城门几丈高》的儿歌,可以瞬间让观众获得亲切感,带着儿时的记忆轻声附唱。在配曲和舞蹈设计上也做了精心编排,在“探水”这场,以几支船桨做道具,通过演员们的写意表演,让大家一眼就能感受到划舟巡城的画面,包括“验砖”等场次都带给观众精彩的视觉享受。《大明城墙》这部原创大戏为600多年来,历经风雨沧桑、战火荼毒仍巍然屹立的明城墙注入了新的活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南京明城墙修建中的政治意义以及明朝时期我们领先于全世界的建筑工艺水平和工匠精神。该剧一经推出就成功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并参演第八届中国京剧节,获得了专家评委和观众的好评。先后获得南京市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二届紫金京昆艺术节紫金奖、优秀剧目奖、优秀表演奖等成绩。
南京是红色文化的重镇,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留下了宝贵的红色遗存。1946年5月周恩来总理率中共代表团进驻南京梅园新村,与国民党蒋介石和美国政府代表马歇尔艰难谈判6个月。南京市京剧团将这一历史事实改编为新编现代京剧《梅园往事》,将南京的红色故事搬上了舞台。为了真实反映当时的社会情况,在《梅园往事》中,演员们还呈现了一出“无实物虚拟表演-戏敌传信”这场戏中有一个汽车追踪的戏码,这是首次在京剧舞台上出现。挂挡、刹车、踩油门……演员们坚持戏曲的虚拟性,靠着虚拟动作和京剧特有的身段,将这场戏演绎的十分生动。如今,新编现代京剧《梅园往事》已经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学习周恩来精神、讲好南京故事、传播革命信仰的生动党史文艺教材,并第二次获得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项目资助。
在这些剧目的创作中,主创艺术家始终把坚持戏曲虚拟性和创新呈现方式结合起来。在确保表达方式更京剧的同时,让到场的年轻观众爱看戏,看懂戏,让原创剧目在社会上传得开。从首演到复排,经过不断地打磨,如今的《胭脂河》《大明城墙》《梅园往事》已成为南京市京剧团原创的“金陵三部曲”。不少观众看完三部作品后,纷纷前往南京溧水区、南京中华门瓮城、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打卡参观。可以说“金陵三部曲”实现了时代背景与地域文化的结合,古代题材与现代主题的结合,京剧艺术与文化旅游的结合。把古代的故事讲给现代人听
清朝光绪皇帝死因解密曾经是考古重大发现,也是国家清史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南京市京剧团根据研究结果创作了历史题材京剧《鉴证》。将家国、生死、忠奸、恩怨、爱恨等多重命题交织,直击灵魂深处。
原创京剧《鉴证》中,西皮二黄的旋律、京韵的唱腔始终带给观众感受传统京剧的意蕴。同时,又融入西洋音乐元素,将浪漫派作曲家艾尔加的代表作《爱的礼赞》作为全剧音乐主题的原型,营造古典、醇厚且不失浪漫的音乐氛围。特别是光绪帝与珍妃跳舞的那段音乐,光绪、珍妃二人梦中相会,互诉衷肠,一段“西皮圆舞曲”的3/4拍歌舞表演,用弦乐低音拨奏带来圆舞曲三拍子的氛围,高声部又是演奏的人物唱腔,新旧结合,表现了光绪帝梦想与珍妃美好的爱情结果,真实却又缥缈,间接交代光绪与珍妃受西式思想影响的背景,又给观众增添了几分新颖之感。
整部剧既有为演员“量体裁衣”的角色设定,又有基于大量史料创作的客观真实;既有“一桌二椅”的戏曲写意,又有纯手绣服装呈现的清宫工艺;既有优秀青年编剧、导演李卓群加盟,又力邀当红青年演员马博通、索明芳饰演光绪和隆裕,更有南京市京剧团副团长、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范乐新饰演慈禧,还有南京市京剧团青年演员张训菘、唐谈饰演的袁世凯、李莲英等角色,演员们同台飙戏,绽放精彩。
京剧《鉴证》先导片一经推出,在全网的播放量迅速突破百万,形成良好的预热效果。从首演到巡演,从南京到北京,很多年轻观众因为《鉴证》走进剧场,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鉴证》也因此获得第七届北京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优秀剧目奖;中国小剧场戏曲节(上海)展演优秀剧目,同时亮相第四届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获得优秀剧目奖、优秀小剧场剧目奖、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和优秀表演奖等7项大奖。同时获得国家大剧院演出季邀请剧目两度登上首都舞台,给北京观众带来惊喜,并第三次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的项目资助。
其实,当京剧的艺术语言和内容特色、时代特征彼此融合时,创新才是能使之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名家点拨,口传心授
在京剧传统剧目中,经典保留剧目如同一个个瑰宝,它们在内容上弘扬真善美,在形式上凝结着前辈艺术家的技艺与思考。观之,让人过足戏瘾;学之,让演员得以锤炼。
南京市京剧团通过“名家传艺”计划,近年来先后邀请刘长瑜、李玉芙、孙桂元、王平、邓沐玮、于万增、张逸娟、于魁智、李胜素、郑子茹、陈淑芳、吕昆山、李金平等一大批艺术名家手把手传授,通过传授剧目、合作演出的方式帮助年轻演员成长。
为了让南京市京剧团的青年演员学好经典剧目《春草闯堂》《桃花村》,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刘长瑜老师精心准备了几千字的教案,上课的时候结合教案和实践,一字一腔的抠细节、做示范。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胜素老师作为“名家传艺”计划的导师之一,指导青年演员学习传统京剧《霸王别姬》时,李老师首先带领青年演员深度剖析虞姬的人物身份,理解内化出情感后,再结合唱腔进行细致的指导。
就这样,在老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下,一批经典传统大戏《红灯记》《生死恨》《对花枪》《春草闯堂》《桃花村》《铡美案》《凤还巢》《白蛇传》《周仁献嫂》等登上了舞台,奉献给观众。
为创新发展提供多元动力
2022年7月,南京市京剧团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于魁智达成一致,成立“于魁智工作室”,在剧目创排、人才培养、合作演出等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合作。挑选团内有潜质、条件成熟的优秀青年演员定向培养,强化人才梯队建设。《打金砖》是于魁智的经典代表剧目之一,在南京市京剧团的排练厅里,他带着团里的青年演员一个一个地抠细节,一句一句地过唱腔,老师口传心授,学生们边学边练,收获颇丰。
2023年5月,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于魁智、李胜素和南京市京剧团青年演员一起联合演出,带来《空城计》《断桥》《大登殿》等经典剧目。联合演出,是学习,也是示范;名家传艺,是传承,更是鞭策。近年来随着视频平台直播热的兴起,戏剧作品的传播渠道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越来越多的戏迷愿意在移动端观看演出。为了更好地拥抱融媒体传播的趋势,南京市京剧团在立足剧场,打造精品的基础上,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端同步宣传发力,打造内容IP。与此同时,名家传艺教学过程的短视频,作品排练演出的精彩瞬间都会同步在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和抖音端进行推送,在作品登台之前做足预热。与此同时,作品多次在江苏公共文化云平台进行直播,戏迷朋友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京剧大餐,让观众共享文化艺术发展成果。
为了让戏剧的种子更好的传承,深入落实高雅艺术进校园,南京市京剧团先后走进大中小学,为青年学生奉献精彩演出剧目,并做详细导赏。每逢假期,南京市京剧团还会面向低年级儿童推出“宝贝爱看戏”“戏聚童年”体验项目,展现京剧艺术的社会教育功能。一个个戏曲种子在孩子们心中落地开花,一个个由孩子们演绎的作品获得了学校和社会的认可。优质的IP作品往往是经过观众和市场检验的,集艺术性、思想性、商业性于一体的优秀文艺作品。通过优质IP改编,可以进一步释放作品的内容潜能,激发不同艺术语言的作品创作。与此同时,优质IP往往具有良好的观众基础,为作品的后期营销提前蓄力。南京市京剧团根据著名剧作家邹静之先生同名电影剧本《进京城》改编了京剧《进皇城》,该剧从京剧诞生的源头开始,讲述了四大徽班之一的春台班从扬州出发,经大运河进京城演出的故事。南京市京剧团守望初心,通过京剧《进皇城》的创排,向京剧艺术大师致敬,向大运河文化致敬。该剧拟在2023年下半年登台与观众见面。
守正创新,守正,就是在坚持艺术本体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扬剧种优势特色,传承经典;创新,就是在坚守艺术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适应观众的审美需求。南京市京剧团用专心唱好经典剧目,用恒心教好青年演员,用真心打造原创剧目,走出了一条可持续的艺术创作发展道路。转载自《中国京剧》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