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北京京剧院在北京吉祥戏院上演了一部新编小剧场京剧《吝啬鬼》,这是改编自十七世纪法国著名作家莫里哀同名话剧的一部京剧新作品。剧场座无虚席,到场观摩的观众既有普通戏迷,也有大学生等京剧新观众群体,还有来自外交部及法国驻华大使馆的工作人员,以及“慕名而来”的专家和票友。演出现场气氛热烈,演员们的表演和整体舞台呈现赢得了中外观众高度赞赏。为使外国观众朋友能够看懂剧情,剧院专门邀请了专业翻译将演员全部唱词和道白翻译成法文,以中法文对照的方式打在字幕屏上。小剧场京剧《吝啬鬼》成功首演,迅速在业内外走红。随后在中国戏曲学院的盛邀下,于6月7日走进中国戏曲学院大剧场,为近千名在校师生献艺交流演出,点燃了广大学子的极大热情,激发了戏曲学生观众的民族艺术自豪感和自信心。截至目前,小剧场京剧《吝啬鬼》先后受邀参加天桥艺术中心小剧场展演季和中国京剧小剧场展演活动,参加年度“北京故事——优秀小剧场新创剧目展演”,并准备赴西安参加“丝绸之路国际戏剧节”。
小剧场京剧《吝啬鬼》之所以一时间成为业内外热议的话题,是因为它尊重了京剧艺术的创作方法,科学而准确地把握住创作方向和目标,为京剧艺术的当代创新表达做了一次有益的探索实践,高度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特别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京剧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京剧艺术自1790年徽班进京开创基业至今233年,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性突破与变化,雄辩地证明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这一重要特性。200多年的京剧发展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艺术传承史,是数代艺术家薪火相传的赓续发展史,也是中国戏曲舞台艺术千年流变发展繁荣的生动写照。小剧场京剧《吝啬鬼》虽然取材于外国戏剧名著作品,但是它在表现方法上完全遵循了中国传统戏曲的美学原则,采用京剧唱念做打的艺术手法,以丰富多样的戏曲表演手段开展剧情、刻画人物、传情达意,从而给观众营造了浓郁的戏曲美的感受。该剧创作者的艺术追求是理性而自觉的,在新创剧目赓续京剧艺术美学原则的探索道路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京剧这门古老的传统艺术如何走向未来走向世界持续发展,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户。
小剧场京剧《吝啬鬼》并未因为它尊重传统而故步自封,恰恰相反,它以创新的精神和大胆的变革,巧妙地将300多年前的欧洲故事、西方名著,与中国古代社会和现代审美观念融合在一起,实现了一个全新的京剧舞台艺术作品。创作初期,我明确要求主创人员坚持四个必须——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必须是中国古代社会,人物的造型和妆扮必须体现传统戏曲人物的行当化,主要人物名称和人物关系、情节事件、主题立意必须“原汁原味”,主要人物阿巴贡的角色必须是京剧丑角演员来扮演。这实际上规定了该剧的创作路径,也规定了作品的基本品格和面貌。其目的是凸显京剧程式化、写意化、虚拟化,更大程度地发挥戏曲传统表演手段和方法,从而完成了京剧艺术形象“阿巴贡”的创新性舞台塑造。创作者在剧目创排过程中,也借鉴了舞蹈、傩戏、音乐等其他姊妹艺术的形式和元素,加强演员的表现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正是这样的进取和创新精神,才实现了京剧艺术在不断积累中大胆变革、勇毅创新,从而永葆青春活力。
在包容中互鉴,在互鉴中发展,在发展中强大,这是京剧艺术之所以成为国粹的重要法宝之一。像其他诸多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一样,包容性成就了京剧。没有北京城当年对徽班艺术的包容和接纳就不会有京剧,没有徽班艺人对汉调艺人以及昆曲弋阳腔、梆子声腔等曲种艺人的包容和接纳就不会有京剧,没有传统京剧艺术对现代剧场、话剧表演、交响乐、现代音乐、民族舞蹈、民间艺术的包容与接纳就不会有现代京剧艺术。几百年来,吝啬鬼阿巴贡这一人物形象,早已经走出法国,在世界各地传播。法国的“吝啬鬼阿巴贡”是世界的,中国京剧艺术也是世界的。中国的京剧艺术与法国“吝啬鬼阿巴贡”的包容互鉴,诞生出一个同样属于世界的“京剧阿巴贡”——用京剧语言讲述世界故事,推动京剧艺术传播的同时,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这便是京剧艺术的品格和魅力,也体现出中华文明包容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中华文明屹立于世界文明史而长盛不衰的根本血脉。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这一代文化工作者的文化使命,是中华文明绵延赓续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