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原为江苏省京剧院当家老生,王琴生亲传弟子,“谭派”第五代传人。
王新农,生于江苏古城溧阳大同巷,他的祖母是大家闺秀,平素读诗听曲,尤其喜爱京剧。他的父亲王润生在县供销社工作,同样狂热地喜爱中国传统戏曲,热心组织并参与所有的戏曲活动,时常聚集大批的爱好者在一起吹拉弹唱,在当地绝对是一个有头有脸的票友。
王新农出生在这样充满京剧氛围的家庭,与妹妹们幼年便爱上京剧这门古老的艺术,时常随父亲参加一些票友聚会和演出。但随着他的年龄不断增长,是把京剧当作业余爱好,还是作为专业的京剧演员?这是他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所有人都认为:王新农具有演员俊朗秀逸的扮相和高低不挡之好嗓音等外部条件,而内部又有艺术的聪颖与慧根作为支撑,不干专业的实在太可惜。而他自己也将京剧爱到骨血当中,此生就是为了京剧而生而来,所以不管将来的道路是花团锦簇,还是荆棘险阻,他都毫不犹豫选择走专业京剧演员的道路,并如愿地考入溧阳县京剧团。因为他的内外兼备,加之天时地利人和等各种因素,在县剧团里他很快脱颖而出成为台柱子,《磐石湾》中的陆长海、《平原作战》中的李胜、《智取威虎山》中的少剑波、《杜鹃山》中的雷刚等一个个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在舞台上成功地呈现,他已经是当地家喻户晓的知名演员。
说起溧阳京剧过往历史的老观众,至今对王新农记忆深刻……
然而随着火红年代的谢幕,曾经风光无限的溧阳县京剧团忽地被解散,王新农一门心思热爱钻研京剧艺术,以为成了专业演员,可以为京剧事业奉献毕生,想不到一夜之间竟然“失业”,一切来得那么突然,由不得挣扎。剧团解散后,他本来被分配到很好的工作单位,甚至有了比做演员更好的归宿,但他舍不得那块挥洒过汗水、谱写许多理想与壮怀的红氍毹,因此打报告坚决要求留在剧场工作,哪怕剧团不复存在,他也要坚守在剧场这个阵地。上级领导被他的真诚所打动并同意了他的请求,让他想不到的是在人生艺术道路出现困境的时候,江苏省京剧院却向他抛来橄榄枝。
江苏省京剧院是省内规格最高的京剧院团,曾是多少京剧人羡慕向往的地方,王新农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摊上这等好事。江苏省京剧院从建团之初,便是闻名的“一窝旦”,早年有新艳秋、刘琴心、沈小梅、李砚萍、李正芷,后有黄孝慈、钟荣、黄晓萍、赵道英等,“梅尚程荀”各流派不缺,净丑行当也齐全,而老生行当中的王琴生、蒋慕萍年事已高,所以老生行当紧缺。小生名家杨小卿发现王新农这个奇才,于是向剧院力荐。恰此时江苏省京剧院派出副院长谭慕平及名琴王荣坤等人前来溧阳进行实地考察。王新农果然超凡脱俗,与众不同,给省京的领导和老师留下极好的印象。然而当美梦就要成真的时候,别人都求之不得,他却犹豫不定,举棋不前。他谦虚地认为自己从小在县城剧团里摸爬滚打,学戏不够精准,毕竟没有经过好的老师严格训练指导,进入江苏省京剧院后不要因为自己的艺术水平不够,折损了省级国营京剧团这块牌子。江苏省京剧院领导一心要“挖”走这块宝,当即表示:进团后可以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小培弟子、“谭派”第四代传人王琴生为师。这下他不淡定了,王琴生是他心目中向往久矣的名师,他心里最柔软的那个部分被彻底打动,同时他也看到省京领导的真诚,加上他实在太爱京剧,不能没有展现的舞台,1979年他接受了江苏省京剧院的正式调令。左起:李丽芳、王琴生、王新农
进团后,江苏省京剧院为他举行了拜师仪式。正式进入“谭门”之后,他的师父王琴生百般爱惜呵护,亲身仔细授课,更是因材施教,根据他的嗓音特点,提出要以宗“谭”为主,兼顾“余·杨”的艺术道路,并期望他以后要广寻名师,要全方位发展,走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此后他随名琴李铁林、武正豪学习了《四郎探母》《武家坡》《捉放曹》《洪羊洞》《搜孤救孤》等剧唱腔。
因为老生行当的稀缺,王新农甫一进团就成了众花旦争抢的香饽饽,他感受到众星捧月的滋味,不过他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而是更加刻苦钻研艺术。期间他先后与陈正薇、黄孝慈、钟荣、黄晓萍等名旦合作过《龙凤呈祥》《四郎探母》《武家坡》等剧……本工戏 他除了常演《将相和》《捉放曹》《失·空·斩》《群英会·借东风》《乌盆计》等传统戏以及现代戏《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名剧,还参加不少的新创剧目的演出,如在《宝烛记》中饰演房玄龄,1990年在北京参加徽班进京二百周年演出,得到内外行一致肯定,马少波还欣然为他题写了“珍重无边进取勇,前赴后继逐潮来”。在新编现代戏《骆驼祥子》中他成功地饰演了重要配角曹先生,舒乙观看演出后非常满意,认为这就是父亲笔下的曹先生,由此特意为他题写了“悲天悯人,风流倜傥”。1992年上海京剧院恢复演出现代戏《智取威虎山》特邀他去担任少剑波一角等等。 1991年,王新农获全国中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江苏赛区最佳表演奖,中央电视台荧屏奖。曾多次随团出访澳大利亚,韩国和香港地区进行文化交流演出。
王新农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勇于探索实践,扬长避短,“守成规而不墨于成规”。在宗“谭”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其他流派演唱技巧,尤其是兼顾“余·杨”优点,拿来为我所用,不断充实自己声腔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谭”中有“余·杨”,这也是对王新农老生声腔艺术最中肯、也是最为贴切的评价。他在传统古朴而凝重的“谭腔”中,十分巧妙地揉进“余派”的灵动挺拔、又隐约可见“杨派”的沉稳厚重,他不断吸收别家之长,补己之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和谐顺畅,润物细无声,丝毫不露人工雕琢的痕迹。他的演唱艺术在不断攀登中一步步得到升华,从而达到艺术巅峰。《龙凤呈祥》合影
王新农总是说:我的艺术道路之所以能走到今天,我师父王琴生给予诸多提点与教诲,我不仅要不忘师恩,还要感谢老艺术家周云亮、王正堃、赵云鹤、沈小梅、朱鸿发、梁慧超、魏承武、陈正薇、张世兰对我的提携与帮助,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王新农,我由衷地感谢他们,没齿难忘……
退休以后,王新农仍然潜心钻研京剧老生声腔艺术,并且有极深厚的理解与认识,随着年龄不断增长,对京剧的敬畏心也越来越深,弘扬传播京剧艺术的紧迫感也越还越强,他主动担任了南京老年大学的京剧老师,同时还进入高校学生剧社,进行义务辅导,为传承中华优秀京剧艺术不懈努力。2023年5月6日三稿于常熟国际饭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