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天津京剧三团演出有感
在报上看了天津京剧三团的演出剧目预告,便知这个剧团阵容不弱。戏是人演的,若没有像样的老生、花脸、旦角,《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官》、《伍子胥》、《红鬃烈马》这样的戏是动不得的,而《伐子都》、《战冀州》又需要过得硬的长靠武生,至于《龙凤呈祥》、《四郎探母》则更需要整齐的演员阵容了。另外,《宇宙锋》、《锁麟囊》、《望江亭》、《赤桑镇》这些剧目本身就说明了这个剧团拥有梅(兰芳)、程(砚秋)、张(君秋)、裘(盛戎)等京剧表演流派的继承人。
及至到剧场观摩他们的演出,果然是人才济济,朝气蓬勃。这个剧团给我比较突出的印象是他们不仅老、中、青年演员都在舞台上艰苦奋斗,而且都能独当一面挑大梁,唱重头戏。以《伐子都》、《战冀州》等戏而得到观众喝彩的中年武生演员马少良,今年三十八岁,“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被赶下舞台时,他只有二十多岁,我想那时他未必能学习、掌握多少传统基本功。恢复传统戏才这么短的时间,他就能在舞台上塑造出公孙子都、马超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古代青年将领形象,实在是很不容易的事情,特别是一些绝技如《伐子都》中先披大靠,后换箭衣,走“毽子倒扎虎”、“倒扎虎前扑”、“转身僵尸”、四张桌子“台蛮”翻下,都是硬功夫,而马少良驾轻就熟,如果他不刻苦学习,是达不到这样水平的。另外,李经文,刘明珠、康万生等才三十刚过,但是,在《宇宙锋》、《玉堂春》、《望江亭》、《赤桑镇》等戏中,也都可以看到他们学习梅、张、裘派表演艺术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充分说明了中、青年演员身上是蕴藏着很大潜力的,问题在于领导解放思想,慧眼识人,大胆培养、使用他们,其中最主要的是让他们得到名师的指教和辅导。另外,看到老演员王则昭、杨荣楼、赵慧秋等热情提携,关心青年的作风也令人感动。他们或者与青年演员合作演出,或者甘当配角,让中青年演员“挑”着唱,是值得学习的。
天津市京剧三团也是在十年浩劫后建立起来的京剧表演团体,有这么多人才是难能可贵的。如果我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则感到二十岁左右这一茬演员好像没有看到比较出色的,小生、老旦似乎也弱一些。我们也希望剧团能够掌握艺术的辩证法,从整个演山看,戏都是挺火爆、挺解气的,但是需要掌握分寸。恰到好处是不容易的,然而那才是上乘的艺术品。
(《旅大日报》,1980年9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