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台好戏能够给人以抚慰心灵的温情与力量。在文化之都北京的剧场和演艺空间,各类戏曲、话剧、舞剧、儿童剧每天轮番上演。台上的戏精彩绝伦,台上的人光鲜亮丽,这都离不开幕后工作者的默默付出:编剧、舞美、化妆师、音响师…… 他们的“舞台”很小,他们的世界很大。幕后有哪些精彩瞬间?一起跟随千龙网记者的镜头,进入熟悉的剧场、陌生的后台,与幕后工作者面对面,来一场幕后探访之旅。
君臣佐使中的“使”
“都说京剧欣赏存在一定的门槛,最基本的门槛,实际上指的是在戏迷进入剧场之前已经与演员达成的默契,共同遵守的一种游戏规则。”国家京剧院的音响师秦鹰对记者说,“而剧团需要用最低的舞台表现成本与观众达成想象,共同完成这场游戏,关键就是让观演交流通畅,这时候,音响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在剧场中,音响能理解融汇演员、乐队与观众的内心需求,促成三者产生化学反应。”
“京剧的音响,能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就像中医里的药引子,在君臣佐使中扮演‘使’的角色。”秦鹰认为,音响在演出中起到沟通的作用,不同音响效果可反映不同的人物内在感情,感染观众的思想情绪,引起戏曲场景氛围的联想,加强戏剧演出的效果。
一个好的音响师,要懂戏,懂音乐,懂演员。秦鹰表示,让音响师得到满足并乐在其中的音响处理,是那些能够敏锐呈现表演内涵、启发和引导演员与观众交流的处理。比如京剧《三岔口》,该剧讲述了任堂惠暗中保护三关上将焦赞至三岔口夜宿时,与店主刘利华产生误会,在黑暗中搏斗的故事。音响师在舞台上或在演员身上设置话筒,之前一直保持静音,等到任堂惠挥刀劈刘利华后脑勺的一刻,忽然开启话筒,夸张的破风声瞬间打破之前让人窒息的宁静状态,观众会在紧张情绪中爆发出开心的笑声,这里音响就是加强戏剧冲突的一剂“药引子”。
一腔一调音,一人一调音
谈到音乐,秦鹰表示,从京剧样板戏开始,西洋乐器被引入到京剧伴奏中,丰富听觉效果,并赋予京剧音乐以新的功能。“比如《智取威虎山》中的幕间曲‘打虎上山’,就是中西音乐结合的典范,为观众烘托出一个茫茫林海、冰天雪地、山风呼啸、战马飞驰的壮丽情景。”西洋乐队还起到类似瓦格纳歌剧的主导动机,赋予了主要人物鲜明的音乐形象,最突出的就是《杜鹃山》,每个主要人物都有自己的主题旋律。
而京剧乐队的三大件(京胡、京二胡、月琴)的主要功能是托腔保调,通过“托”和“保”来服务演员。“京剧乐队是全程跟着唱腔进行的,不光要演奏全部的演唱旋律,更要填满每句唱腔之间的间隙,俗称‘过门儿’。特别是京胡伴奏,要时刻保持与演员心气儿的沟通,重视强弱与节奏的灵活变化,通过托裹衬垫的手段,与演员缠绕在一起共同完成表演。”
因此,音响师还要了解演员。演员的音色不同、唱腔特色不同,一定要一腔一调音,一人一调音,随时随腔随人做调整。比如有的演员唱腔高亢洪亮,音响就要压一压,让观众听起来舒服;有的演员嗓音柔美低沉,就及时增加高音,让观众听起来亮一点。音响师在演出过程中要集中精力,按照演员的表演来把握现场,掌握好每个演员、每种唱腔的特点。
技术和艺术的统一
秦鹰是国家京剧院第一位本科毕业的音响师,他参与制作的国家京剧院出品大戏有:《红灯记》《龙凤呈祥》《泸水彝山》《文成公主》《大漠苏武》《西安事变》等。
从中国传媒大学录音系录音专业毕业后,秦鹰在人民剧场进行电脑辅助声场调教,推广并应用,使京剧音响处理手段变得更加丰富科学。后来,他被国家京剧院作为音响专业人才引进,这在京剧圈里是与时俱进的一个举措。“那时,音响师基本都是其他专业人员改行过来的,大部分都是当时的无线电爱好者。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理论学习,是完全通过经验和自己的摸索来完成工作的。”近20年,音响设备从模拟到数字化的更替,芯片与电脑辅助系统应用,非线性编辑软件与数字插件的介入,就像音响行业的一次工业革命,把以前超大型模拟音响系统高度集成化,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节省了处理成本,给音响提供了更丰富的处理手段。“技术的更替,要求京剧音响师提高审美能力,提高认知程度,才能更好驾驭声音媒介。”秦鹰说。
2022年11月,国家京剧院举办“百日集训”拜师活动,秦鹰也收了年轻人高欣作徒弟。在秦鹰看来,这次拜师活动也是“梨园行接纳音响行业的入行礼”。他认为,师徒之间口传心授、耳濡目染,是产生个性化艺术的最好环境。“音响是技术和艺术的统一。学生要在与老师朝夕相处的时间里,学习思维方式,提升审美趣味。对艺术工作者来说,发展变化是需要时刻追求的目标。”
作为一名幕后人员,秦鹰认为,可持续的成就感来源于工作本身,和对待日常生活的积极态度中。
每当大幕拉开,演出开始,秦鹰就待在观众席后方的音控室里,像魔术师一般,根据对场内情况的判断,进行复杂精巧的调音。在他的引导下,京剧演员、文武场、乐队和观众的各种声音相互配合,错落有致,实现情节转换和情绪烘托,让京剧回归为一场观演交流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