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石家庄籍京剧名家张建国
张建国饰演《雄安人家》中的王长水。 受访者本人供图
12月6日、7日,现代京剧《雄安人家》将在石家庄大剧院首演。随着好戏登场,石家庄戏迷将再次见到熟悉的老朋友——从石家庄走出去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花奖获得者张建国。新戏有什么看点?回到家乡演出,感受如何?近日,本报记者对张建国进行了专访。
张建国,1958年出生于石家庄晋州。他毕业于石家庄市艺校,曾在石家庄市京剧团工作,1993年调入国家京剧院。在石家庄工作生活多年,他对这片土地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
见到张建国,是在《雄安人家》的排练场。站在舞台上的他潇洒自如,醇厚大气的唱腔、潇洒利落的动作不自觉就会吸引全场人的目光。在这部戏里,他担任导演,并饰演主人公王长水。
“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我经常思考,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又能做点什么?”张建国坦言,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他说:“我想做一些事情,来回报国家,回报社会。”
于是,《雄安人家》在立项之初就明确了一条路线,那就是“一定要演老百姓的亲身经历,演有血有肉的真故事”。张建国说:“只有这样,老百姓才爱看,我们就要为人民演戏,为老百姓做实事儿。”如今,看着即将与观众见面的新戏,张建国倍感欣慰,不仅因为剧中故事真实可感,还因为整个团队尊重京剧艺术的创作规律,不仅能让观众欣赏好看的故事,还能让观众充分感受京剧艺术之美。
希望尽自己所能回馈故乡
“回到石家庄,就是回到了家,感觉很放松,很温暖,心灵得到了休憩。”排练间隙,张建国神态放松,尤其是当谈到家乡时,笑意浮现在他的脸上。
“我为什么从小爱戏?因为我们一家子全是戏迷。”张建国回忆起幼时跟随母亲去看戏的场景。他说:“每逢过庙会,各个村子都唱戏,而且有的时候会唱对台戏,看戏是老百姓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受到家乡戏曲文化的熏陶,张建国走上了戏曲艺术之路。如今,再聊起家乡的戏曲文化,张建国对石家庄的戏曲氛围赞不绝口。他说:“石家庄的戏迷很有水平,他们中的许多人对戏很有研究,有些人唱戏水平很高!”
近年来,张建国多次回到石家庄舞台,为戏迷带来精彩演出;他经常回到石家庄市京剧团,助力该团发展。比如,与该团合作创排京剧《奚啸伯》,该剧曾亮相第八届中国京剧节,填补了该艺术节举办20余年来,石家庄市没有大型剧目入围的空白;作为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理事长,今年10月,张建国率领石家庄市京剧团赴澳门进行演出等。
“我是从石家庄市京剧团走出来的,这个团的前身正是奚啸伯大师所在的石家庄地区京剧团。作为奚派艺术的传人,我真心希望石家庄市京剧团发展得越来越好。”张建国认为,京剧奚派是石家庄一张很重要的文化名片,他希望能通过这张名片,传承和弘扬石家庄文化,让更多人了解石家庄。“我也希望尽自己所能,更多地回馈家乡。”张建国说。
戏曲艺术融汇在我的血液里
《雄安人家》的排练过程,让全剧组都感受到了张建国的严格。对此,张建国讲起了自己的艺术理念:“艺术容不得半点马虎。当你用一颗虔诚的敬畏之心,精益求精、全力以赴去对待艺术,有时仍然达不到自己理想的高度。更别说有些人对待艺术敷衍了事,得过且过,艺术也会给予这些人以痛击。艺无止境,我们走在这条路上,就要上下求索,不能愧对自我,愧对观众。”
张建国始终关心着戏曲的传承、创新与发展。他最近就特别关注河北点亮“北方戏窝子”的系列举措。他坦言:“‘北方戏窝子’,河北确实是实至名归。因为在这里,戏曲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对戏曲的热爱出自老百姓心中。”他认为,当代戏曲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在传承和创新中谋求发展,尤其要注重年轻人的审美习惯;同时,他希望河北多措并举,营造氛围,为文艺工作者提供更好的政策和平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进而留住人才,引进人才,让更多优秀的戏曲工作者涌入河北。
对于张建国,戏曲到底意味着什么?采访到最后,张建国告诉记者,戏曲是融进他血液当中的一种精神寄托,他因戏曲而快乐,生活各个方面都离不开戏曲。他说:“人一生最幸运的就是以自己挚爱为事业,我就属于这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