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是有着百年历史的文物古建筑,一面是人才辈出的全国京剧重点院团。天津京剧院演员在广东会馆舞台一亮相,角色的风采与会馆深沉又神秘的气质相融,坐在这座华丽的老戏园子里看戏,让人痴迷沉醉,欲罢不能。
“大隐于市”的广东会馆是一座颇具岭南风格的传统建筑,是天津市至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装修最精致的清代会馆建筑。1461平方米的戏楼、门厅、正配房、回廊仍留存旧时模样,仿佛时间在此地默然停驻。
让青年演员到老戏园子唱戏这事,天津京剧院在京剧艺术守正创新上不走寻常路。从2012年开始与天津戏剧博物馆(广东会馆)开展“天津市青年京剧人才实践基地”合作项目,到今年已经是第13个年头了。
唱骨子老戏 磨砺青年人才
“剧院从广东会馆里走出了梅花奖获得者。实践基地项目的持续实施,让青年演员和天津京剧院都受益良多。目前在广东会馆演出的是剧院最年轻的一代京剧人。他们坚持每周去那里登台。”天津京剧院党委书记郑芳告诉记者,“传统的剧目唱不好,就没有东西支撑创新。从传承京剧艺术的角度,人才和剧目都不能够断档。剧院会挖掘很多骨子老戏,让青年演员在广东会馆排练、演出。”
杨派老生万琳是天津京剧院青年演员,他和搭档闫文倩对于在这座老戏园子唱戏已经相当熟稔。“在广东会馆唱戏,台上的出将、入相有闷帘导板,还原了京剧艺术最初的模样。在大的剧场演出是没有这些的。梅兰芳大师曾经在此演出,这老戏园子关于京剧的一切规矩和陈设一应俱全。站在这一方小舞台上,油然而生艺术殿堂的神圣感,也为我们拓宽了更广阔的视野。”
天津京剧院梅派青衣演员闫文倩也是实践基地项目的受益者。她告诉记者,“在大的剧场演出,台上是看不到观众的,演员自然会聚精会神。但是广东会馆是小舞台,演员直面观众,大家的任何反应都直接给到演员。这样容易让演员散神。当我全神贯注沉浸剧目中时,是不会受到任何外界影响的,这也是一种锻炼。”
在万琳眼中,梨园行里的规矩在那一刻被唤醒,一招一式都有了遵循。在这里,年轻演员排练完就登台演出,频繁的实践让大家迅速成长,成熟。“这也是我们守正的根本所在。我们在新时代登上这老舞台,为演出阵容注入新鲜血液,继续传承好京剧艺术。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到此看我们唱戏,还有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成为座上宾,从观众的反馈我们能感受到他们的喜悦,对我们也是一种鼓舞。”
好戏连台 春节期间精彩不断
从甲辰年正月初三到初八,天津京剧院在广东会馆推出“天天有戏春节专场”,加上正月十四和十六,一共演出八场戏。
天津京剧院这次特意将开箱剧目选择在广东会馆演出。郑芳介绍,“开箱大戏由是梅花奖得主王艳和优秀老生赵华联袂带来《游龙戏凤》。天津是戏窝子,开箱戏选不好观众不买账。所以我们选择了好戏,好角儿,才能好看。正月十六春节专场演出的收官剧目是《龙凤呈祥》,也是以往春节的必演剧目。这场戏寓意吉祥、喜庆,并且行当齐全,是百看不厌的剧目。”
此外,正月初四《四郎探母》,正月初五《玉堂春》,正月初六《遇皇后·打龙袍》,正月初七《清官册·审潘洪》,正月初八新春演唱会;正月十四《穆桂英挂帅·捧印》《文昭关》,从流派、行当方面都是大戏、好戏。
春节期间的演出任务比较繁重,为了呈现最好的京剧艺术,万琳和闫文倩以及同事们加紧排练的同时,也在养精蓄锐,竭尽全力让大家过足戏瘾,度过一个愉快的假期。
对于京剧艺术而言,除了要培养青年演员,青年观众也是需要培养的。郑芳说:“越来越多的青年人爱上京剧,对于我们来说更可贵。目前广东会馆至少有一半观众是青年人,这是京剧艺术未来的希望,也是京剧艺术赓续传承的使命和理想状态。”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天津戏剧博物馆(广东会馆)依托广东会馆的百年古建历史和国粹京剧的双重历史文化背景,与天津京剧院合作开展“正青春——天津广东会馆京剧文化惠民演出”。天津戏剧博物馆负责人介绍,多年来,双方携手,在“让文物活起来”上不断尝试、创新,每到年节,都会推出经典的剧目,让市民、游客在古建里听戏,体验不同凡响的文化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