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信芳(1895年—1975年)
名士楚,浙江慈城人。京剧表演艺术家,麒派艺术创始人。7岁登台,艺名七龄童(后改为麒麟童)。1908年到北京,入喜连成科班,与梅兰芳等同台。1912年返沪,在新新舞台等剧场与谭鑫培等同台演出,演技渐趋成熟。1925年借鉴话剧导演手法运用于京剧,成为首个将“导演制”用于中国戏曲的艺术家。1949年后,任华东戏曲研究院院长、上海京剧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等职。擅长通过高难度的唱念做打来刻画人物,唱腔以苍凉遒劲为特色,形成独特的麒派表演艺术风格。书画家、鉴赏家、收藏家崔如琢题写“百年巨匠”
他从7岁登台,于70余年的舞台生涯里创造了一个传奇:一生上演600多个剧目,从平民故事到历史片段再到英雄悲剧,借人间的悲欢离合传达普世的情怀与人生真谛;在唱念做打中演活了无数个角色,借角色之口呼唤正义、鞭挞邪恶;开创“麒派”表演艺术,跻身京剧改革的浪潮,成为首个将“导演制”运用到戏曲舞台的急先锋,并架起了京剧与电影、话剧之间的桥梁。他就是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周信芳》所描绘的对象,与梅兰芳同时期享誉伶界的京剧大师周信芳。
1895年1月,周信芳出生于江苏清江浦(今淮安清浦),祖籍浙江慈城。其父周慰堂、其母许桂仙均是京剧演员。他自幼随父亲旅居杭州,并拜文武老生陈长兴为师,七岁始登台,武戏开蒙,先武后文,艺名“七龄童”,后改用“麒麟童”。
周信芳在13岁这年到北京入喜连成(即后来的“富连成”)科班,与梅兰芳等同台。他与梅兰芳联袂合作演出的《九更天》《战浦关》等剧目,能让戏楼票房从原先卖出的五六百座激增至一千五六百座。四年后,返沪。在此后的十几年里,他先后登上丹桂第一台、更新舞台、大新舞台、天蟾舞台等上海各大戏台,排演了《汉刘邦》《天雨花》《封神榜》《鸿门宴》《萧何月下》等经典剧目,所塑造的角色多为忠臣义士、社会脊梁。
周信芳思想开明,一生都在进行艺术创新。青年时期因经历“倒仓”,嗓音变得沙哑,俗称“烟嗓”,这使得他在嗓音运用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他唱过不少武生戏,武生就是从小生派生出来的,改唱大嗓;又学过昆曲的官生戏,大官生是真假嗓结合,他以此为基础并结合人物的需要,最终竟开创出低婉转幽咽的独特声腔,被戏迷形容为“犹如高龄古木苍劲有力”,恰好符合剧中人物的苍凉悲壮。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由朴实的唱腔、沉着的咬字、稳健的动作所构成的豪放美的表演风格。
他虽善演老生,却也演过《黛玉葬花》《晴雯补裘》《馒头庵》《宝蟾送酒》《鸿鸾喜》《雷峰塔》等剧目,创造了文生、穷生、官生、武小生等各类小生形象,成为伶界独树一帜的麒派大嗓儿小生。而嗓音条件不佳促使他更加注重做工,他擅长以外部动作来表达人物内心感情和思想变化,其洒脱洗练的身段具有一种难得的节奏感,被观众誉为“浑身是戏麒麟童”。针对某些喊破嗓子来刻意贴近“麒派”的做法,他则给出了“似我者生,像我者死”的善意提醒。
周信芳始终跟随时代浪潮,对京剧进行大胆改革,是首个将“导演制”运用到戏曲舞台的艺术家。他和当时的新派戏剧人田汉、欧阳予倩往来密切,还加入田汉主持的“南国社”,在话剧《雷雨》中扮演过周朴园。
他不单精通表演艺术,而且还是编、导全才,所自编和与人合编的剧目就不下120出。他对时代风潮有着极为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密切结合时事来创作剧目,如抨击袁世凯窃国的新戏《王莽篡位》,宋教仁被刺后排演了时装京剧《宋教仁》,上海“孤岛”时期排演了《徽钦二帝》《文天祥》《史可法》等。在表达京剧传统的同时,他又吸收地方戏、电影、话剧、芭蕾舞、华尔兹、探戈等多种表演方式的精华,对传统京剧加以创新,被公认为京剧海派代表人物。在丰富的编导演实践之上,总结出一条基本创作准则,即“非但要合情合理,而且人物要生动真实,使观众受到深刻的感染”。他还告诫后来者要继承长处,不可抱残守缺,“把剧中的意志来鼓动看客,那才是戏的价值”。
周信芳非凡的剧作创作力或得益于其酷爱读书的习惯。他自幼随科班辗转,读书甚少,而在学戏生涯中师徒传承之间也多口传心授,再追问,便只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为此,他一方面虚心向前辈大家以及同时代出名的演员们学戏,博采众长,另一方面则将视野转向了理论,试图从书中找到答案。
尽管他曾表示,其买书读书行为具有“功利性”——“是为了替我演的戏找参考资料才买的”,却从广泛而深入的阅读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学修养,进而反哺于编演创作。以历史剧《澶渊之盟》为例,为了还原一段史实,再现一代政治家寇准的风范,他深入研读了《宋史·寇准传》,将书中两次提及的饮酒细节搬上舞台,生动地呈现了寇准的性格特征。他也总教导徒弟们要通过多读书来不断丰富知识、推进自己的演艺生活。
爱读书不仅有助于他的剧本创作和舞台艺术的创造,而且大大提升了他的理论水平和修养,使其成为伶界难得的集艺术实践与戏曲理论研究于一身的求索者。他自1920年代开始就尝试撰写研究京剧的文章,在《梨国公报》上发表了《谈谭剧》《怎样理解和学习谭派》《论张飞》《〈探母新旧剧词商榷〉之商榷》等评论文章。1949年后,又对自己的表演艺术进行了系统总结,出版有《周信芳戏剧散论》《周信芳舞台艺术》《周信芳文集》等著作,发表有《继承和发展戏曲流派我见》《谈谈连台本戏》等文章,对戏曲的表演艺术、戏曲文学、戏曲流派、戏曲的继承与发展等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周信芳,以麒派艺术立世,既尊重戏曲表演基本规律又富于创新精神,既深耕编导演实践又紧密结合和深化发展理论,为京剧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继者带来无尽的启示与思考。
——原文刊载于《中华英才》半月刊2023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