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锣鼓铿锵,唱音袅袅,台下青衣美人巧笑倩兮,与游客合影互动。日前,棉3创意街区举办的一场“棉3有戏”戏曲主题市集,将京剧与市集结合,给观众一个与国粹近距离接触的机会。
京剧、汉服、文玩、茶艺……这些传统文化正吸引着越来越多年轻人。95后马中臣发起创建的天津高校京剧联盟,见证着京剧的传承和发展。棉3创意街区广场上搭建起一座色彩绚丽的戏台,身穿华美服装的京剧演员在舞台中央表演经典剧目。活动中,有京剧演员献唱,有小朋友的京剧表演,也有“00后”大学生爱好者的京剧快闪。平时只能在剧场欣赏的京剧来到大众身边,引发游客鼓掌赞叹,纷纷拿出手机记录国粹之美。
除了可以观看京剧表演,戏台周围是一个个各具特色的市集摊位,游客可以边看戏边购买京剧周边文化产品,还可以在京剧人物造型牌子旁拍照。
这是棉3创意街区日前推出的”时光戏台,棉3有戏”活动,打造了独特的光影秀、戏曲快闪、文创打卡、主题市集等“戏曲+”元素活动。
“天津的戏曲历史悠久,这个市集的初衷就是想让京剧走进大众视野,让更多的人关注传统艺术。”棉3创意街区副总经理徐安安表示,历经百年历史的棉3创意街区是天津轻纺工业的重要遗迹,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曾是其股东。如今,棉3创意街区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让传统文化“潮起来”。
看到活动现场热闹纷呈,观众给予表演者的热烈掌声,天津市高校京剧联盟的发起者马中臣颇为感慨。
此次活动,棉3联手天津高校京剧联盟共同举办。最初看到活动策划案,邀请他带领大学生及小朋友京剧爱好者来到活动现场,为观众奉献京剧演出时,马中臣“眼前一亮”,拉近传统艺术与年轻人之间的距离,这次活动的目的也是马中臣创办天津市高校京剧联盟的初衷。
“以前到剧场观看京剧的大多是老年人,而如今年轻人占了多数。”这样的变化是马中臣的真切感受。作为一个95后的京剧爱好者,从自己喜欢上京剧,到带领更多年轻人参与京剧表演,马中臣见证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站在舞台的瞬间
马中臣与戏曲结缘是从一件戏服开始的。
彼时,马中臣是天津师范大学的一名大一学生。天津师范大学自2004年便成立了国韵京剧社,也是学校特色社团。
马中臣无意中偶遇一次国韵京剧社的纳新活动,活动现场展示着一件精美的戏服,他被戏服的精美深深吸引,便有了参加社团、了解京剧的兴趣。社团每周都有活动,日常教唱、戏曲讲解、组织演出、戏剧观摩等,只要有时间,马中臣都会参加,但最初还只是“门外看戏”。
一次,社团演出一出《四郎探母》,缺一个小士兵的角色,看马中臣形象不错,老师便邀请他参加,通过一小段时间的训练,马中臣简单学习了京剧台步。
这个角色也很简单,他只需从台侧走上台中,在台上站几分钟。
但当锣鼓响起,马中臣穿上戏服、画上油彩、踩着厚底鞋走到台上,一束追光打到脸上时,那一瞬间,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奇妙感觉,马中臣就这样爱上了京剧。
都说戏曲演员“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平日里,马中臣把学习之外的业余时间都交给了京剧,每周参加社团活动,每天清晨6点到湖边练嗓,从网上和书籍中获得京剧知识,一点点钻研、和老师同学学习交流。
马中臣在宿舍唱京剧,室友们最初“瞠目结舌”不理解。没想到,唱着唱着,室友们竟都给“熏”出来了,渐渐地,宿舍里探讨京剧也成了“日常”。等到毕业时,全宿舍的人都能像模像样地唱上一两段儿了。“体验式”演出
虽然京剧是师范大学的特色社团,但大多年轻人对京剧还是陌生的。走进剧场,看戏的多是老年人,老人们看见年轻人会非常惊讶的问:“你们也会来看京剧?”
在“90后”群体中,京剧在他们的世界里大多是苍白的,想要真正的传承弘扬京剧艺术,让百年国粹重焕生机,就需要吸引更多的年轻血液。
马中臣有了一个想法,各高校都有京剧社团,但社团有大有小,何不把各高校的社团聚集在一起,大家一起努力为京剧的发展和传承做一点事情。
2018年,在马中臣和小伙伴的努力下,由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天津美术学院等高校组成的“天津高校京剧联盟”成立了。
高校京剧联盟除了组织日常的培训、讲座、观摩等活动外,每年的“体验式”汇报演出是重头戏。
“京剧跟歌曲不一样,它好听,但是特别难唱,不接触的人永远不知道京剧的魅力在哪里。”马中臣通过自己的感受发现,只有自己扮上了,亲自体会一次京剧演出,才能体会到京剧的快乐。
每年,高校联盟会发布“体验式”剧目和演员招募,只要有兴趣的都可以报名,演员通过海选后定角色,有经验的学生演主角,没有任何经验的也可以通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出演角色。
高校京剧联盟的“体验式”演出逐渐名声大噪,汇报演出每年都如期上演,在专业的戏曲剧场里,近千个座位座无虚席。
一位首次看京剧表演的“00”后观众表示:“做得非常棒,跟在电影院看3D电影一样,霸王别姬桥段我竟然哭了,以前不知道京剧原来这么好,我以后我一定要多关注国粹。”一位八零后的妈妈带着自己6岁的女儿看完后迟迟不肯离去,就想立刻让自己的孩子参加京剧学习班。
有成就也艰难重重,京剧联盟为公益性质,所有的活动经费都要联盟成员自己想办法筹集,最艰难的时候,举办一次体验式汇报演出,核心成员最多个人出资1万多元。
“每年的汇报演出是场年度大戏,不能因为缺钱中断,联盟就像我们几个人共同的孩子,从襁褓里的婴儿,到现在能走了,不能因为一些挫折夭折了。”马中臣认为,培养京剧演员不容易,培养台下看戏的观众更难,通过体验式的演出,把青年人带进剧场,让他们直观感受京剧,了解到京剧的美。
“体验式演出”让普通人走进剧场,让越来越多年轻人爱上了京剧。
曾经,一名高考生很喜欢京剧,但当地没有学习条件,从了解到天津高校京剧联盟后,就把志愿报到了天津,加入联盟。如今,这位当年的学生已经在高校当老师,支撑起该校的京剧社团工作。
类似的情况不胜枚举。成员陈鹏程,毕业后成为一名小学老师,在任职的学校成立京剧兴趣班,培养小学生对京剧的兴趣,学生中有人后来考了戏校,走上专业京剧演员道路。
泰国留学生刘宇浩,作为交流生来到天津两年,他本身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社员带着他去看京剧,给他扮上京剧的妆,刘宇浩觉得非常过瘾,加入联盟学习了京剧。回国后,刘宇浩在泰国一所大学做汉语老师,向国际学生普及中国传统文化。
通过努力,高校京剧联盟成员从最初几十人发展到如今200多人,除了在校学生,也有参加工作后的青年人加入进来。联盟在天津有了一定影响,还登上中央电视台、湖北卫视等,和各地京剧社团建立了联系,邀请其他省市的大学生来参与活动,一起交流互动。“10后”小票友
不仅越来越多“00后”的大学生喜欢上京剧,“10”后的少年们也开始学习传承国粹。
9岁的萱萱从小跟着姥姥听戏,两岁那年就可以随着鼓点挥动小手;12岁的孟维钊通过视频、网络自学多年,好听是他从网上听到京剧后的第一感受;付女士送4岁的儿子学戏源于她对传统艺术的爱好,“有一次听古琴演奏,了解到会弹古琴的人很少了,当时觉得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丢。”
90后的家长们不但自己重新审视中国传统艺术的价值,也开始培养后代的兴趣。
谈及传统文化复兴热潮的原因,马中臣认为,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接受过程更快速,获取资源的方式也更便利,加之传统文化大热,各方面积极推动,多种创新形式和传统艺术结合,使戏曲文化“活”了起来,“潮”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