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温州来!最早的温州戏园原来在这里
温州市区公园路 南戏故里
今公园路城隍曲韵戏台
上月,2024“戏从温州来”南戏经典文化周开场,系列精彩戏曲在身边集中展演。不少市民在温州市区的温州大剧院、九山书会、文苑剧院、南戏博物馆等场馆,以及各县市区分会场,欣赏到了各类好戏。
现今大部分的演出场所,都被称为剧院或大戏院,但老温州仍习惯叫它们为“戏园”。“戏园”这个名称清末民初才出现,明清时期多称“茶园”,经营方式是只卖茶钱不卖戏票。清后期四大徽班进京后,随着京剧的发展,看戏反客为主,茶园也纷纷改名园、楼等,如广德楼、广和园、庆乐园等。民国时期改称剧场、剧院或戏院。
近代温州何时出现戏园,最早的戏园又在哪里?今天,来回顾一下温州老戏园的历史吧。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北宋东京(今河南开封)城中有9处瓦子,以娱乐为主业,商业次之,四季昼夜营业。宋代瓦子又经常与勾栏联系在一起,瓦市中常有勾栏。勾栏引申为由栏杆搭建的有顶棚并围起来的半固定演艺场所,是早期的剧院。
温州是南戏故里,温俗喜看戏,民间戏曲活动十分活跃。早在宋代,温州就已出现瓦市,明弘治《温州府志》中,已有“瓦子前巷口桥在竹马坊,瓦子后巷口在康乐坊”的记载。旧时,人们多在寺庙庵观或祠堂等处看戏,戏班演出通宵达旦,竹枝词有“庙门演剧到天明”之句。清顺治《瓯江轶志》:“或于街市,或于寺庙庵观,妇女如云,招台纵观,终日不倦。”
真正意义上的戏园在温州出现,则要追溯到清末。
温州最早的戏园当属位于今公园路的永嘉县城隍庙。从老照片中可以看到,县城隍庙临街而立,对面有古戏台,戏台下有河水流过。如今历史街区改造后公园路“城隍曲韵”景点,就是参照这张照片的场景。
咸丰年间,这里已成为各戏曲班社的集散地。民国元年(1912),京剧科班“尚武台”便在此开台。姜门外史《新竹枝祠》有“啄完瓜子幕初开,新剧争夸尚武台”句。
1915年,县城隍庙戏园由原永嘉县教育界人士组织的新教育剧社接管,演出文明戏《蔡锷》等剧。1918年,英国驻宁波领事馆以筹集红十字会经费为名义,在城隍庙舞台演出旧址放映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琐碎资料编成的无声纪录片。这是电影首次在温出现,观者如潮。
县城隍庙戏园之后经历了南市大戏院-永嘉县公共游艺场-中国大戏院-东南大戏院-东南剧院的改名过程。新中国成立后,县城隍庙原址改为市展览馆,东南大戏院也重建改名为东南剧院。1997年旧城改造后迁往车站大道文化广场,仍名东南剧院。
1932年,商业巨擘、瑞安人许漱玉仿照上海大商场附设游乐场所的方式,在五马街建起欧式高楼。他将许云章绸布庄后半部分加高为五层,第三、四层设为剧院,于1933年开业,取名“中央大戏院”。
中央大戏院为水泥砖混结构,舞台略呈半圆形。观众席为阶梯式,设有“特别”“正厅”“包厢”“花楼”共四等,共约1000个,均为固定木椅。后台有专用化妆室与更衣室,并有多间房舍供演员住宿。堪称民国时期温州最时髦的戏园,也是设施最完备的剧院。
中央大戏院建成初期一直以上演京剧为主。随着电影业的盛行,中央大戏院一度放映电影,但依然是外地名角来温演出首选剧场。抗战期间,中央大戏院数度遭受敌机轰炸,仍岿然不动,仅局部受轻微破坏。抗战胜利后,中央大戏院先后改名为中央电影院、大光明电影院、大众电影院。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温州城中戏业红火,相继出现多家剧院。
咏霓舞台 1930年,温州戏业公会自筹资金,在大高桥原会馆空地上建起一座剧场,取名咏霓舞台,可演出布景戏与武戏。观众席为条木板凳,可容千余人。不久追加投资,加固四周围墙,将观众席改为木椅,易名天蟾舞台。后又更名胜利剧场。1936年后更名黄金大戏院,以演出京剧为主。温州职业京剧班社金福连等都曾以此为基地,聘请沪上名角加盟。
温州大戏院 1932年5月,温州著名戏贾林慎夫等集资,在三官殿巷中段开设温州大戏院。这里是本地京剧戏班金福连主要的演出点。因戏班档次不高,票价也较便宜。1935年由刘章兴等合资购得,仍以演出京剧为主,其间亦放映电影。抗战胜利后,一度易名重光剧场,聘请沪上京剧名角曹畹秋以王瑜莹的艺名在此演出,颇受观众好评。1947年秋,一度上演话剧,温州中学的《孔雀胆》、永嘉县联立中学的《钟楼怪人》均曾在此演出。1947年冬改名大光明电影院,以放映电影为主。新中国成立后改名新温州戏院、更新大戏院等,以演出京剧与越剧为主。1952年,改建为民办雨伞厂。
福禄林游艺场 1935年,温州商人徐宪卿(又名阿焕)将自家坐落在西门龙首桥边的三进老屋,以及周边的菜园,模仿上海“大世界”的游艺场,建成“福禄林(合记)游艺场”。位置在原百里西路红旗医院内,大致在今油车巷口一带。当年“福禄林”有中、小型剧场四个。中型剧场,专聘著名演员挑梁,演出折子戏;其他三个小剧场,演出独脚戏、歌舞、杂技、魔术、口技以及“群芳会唱”等。
“福禄林”曾聘请上海名须生金继潭演出京剧;后又派人赴沪,聘请著名坤角及京派老生、反派滑稽等来温演出。1936年6月,“福禄林”聘请由姚水娟、周宝奎等组成的“龙凤高升舞台”来温上演越剧。这是越剧第一次来温演出,观众为之耳目一新,越剧从此在温州生根。
根据1935年《瓯海民报》刊登的“福禄林”游艺场演出广告,有上海协进剧社、菊花社、北平警世社等,日夜演出通俗话剧、滑稽平剧等。
府城隍庙戏园 位于广场路的原府城隍庙,晚清以来也是戏剧演出的重要场所,温州各戏曲班社均曾在此演出。
府城隍庙前身,是宋代温州城中最著名的游乐场所众乐园。据《明一统志》载:“众乐园,在旧郡治西迤北,纵横一里,中有大池塘,亭榭棋布,花木汇列。宋时每岁二月开园设酤,人群欢会,尽春而罢。”民国期间,这里曾被称作府城隍公共游艺场。1943年9月,永嘉县社会服务处将此处进行修缮后,改为电影院。次年秋由永乐师管区接办,改名建军剧场,习称“建军堂”。1955年在原址建造现代化剧院,取名温州剧院,共1200多个座位,天桥、灯光池一应俱全,灯光、幕布都半自动化。同时拆去后面大殿,改建演员宿舍。此后,相继改名温州影剧院、温州大戏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