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看戏 校园里学戏!一家戏迷捧出12岁小武旦
古城老街,寻常巷陌,飘来弦歌声声。
7月14日,武汉市武昌区粮道街鸿华花园小区内,徐文逸一家哼唱着京剧《空城计》,由12岁的女儿付知知“主唱”。
付知知是一名准初中生,学习京剧已有6年。从戏曲“小白”到飒爽“武旦”,她的成长伴随着京韵悠长。
“学校有京剧社,出门有京韵大舞台,还常有专业老师来社区带居民体验唱戏,现在孩子学京剧的氛围足、机会多,太幸福了!”徐文逸说。
家门口看名家名团演出
这个家庭对京剧的热爱,始于徐文逸的父亲徐大安。
小时候,文娱资源匮乏,徐大安常用收音机听戏。久而久之,他喜欢上这极具韵味的唱腔,总忍不住跟唱几句。
后来,徐大安成家立业,有了女儿,他的哼唱让徐文逸也喜欢上京剧。
“有唱有舞,有对白、有武打动作,京剧很有趣。”徐文逸说,那时自己和父亲一样,只能通过收音机、电视来接触京剧,偶尔跟唱已是“过瘾”。
等到徐文逸的女儿付知知开始领略京剧之美时,一切都有了变化。
付知知扮演的“虞姬”。(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竞恒 摄)
2018年,付知知6岁,省京剧院京剧演员来到社区,免费带老人儿童体验京剧唱法。或许是从小受到外公和母亲的影响,这堂体验课后,付知知主动提出,想学习京剧。“孩子自己想学,全家人都很支持。”徐文逸说。
从那以后,看戏听戏成了一家人最喜欢的娱乐方式。和过去不一样的是,他们多了很多选择——
随着“四馆三场两中心”(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非遗展示馆,剧场、排练场、文化广场,乡、村两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持续推进,湖北在全国首批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
琴台大剧院、京韵大舞台、湖北剧院、武汉剧院……徐文逸对身边的剧场如数家珍,他们看过的戏里,有不少是李胜素、于魁智等名家领衔,让孩子大开眼界、受益颇丰。
不仅如此,全省各地还大力推进文化共同缔造,吸纳社会资源共建共享公共文化服务设施,“15分钟文化圈”让老百姓就近享受看书、听戏、看电影等便利。
在江边、在商场、在街头,时常“遇见”的京剧表演,是徐文逸一家最爱的“惊喜”。
名师名角进校园手把手教
进入武昌区棋盘街小学就读后,付知知学习京剧的氛围更浓了。
“三年级加入学校京剧社团,每周五上两个课时京剧校本课程。老师还给我们准备了配套《戏曲读本》,和志趣相投的同学一起学京剧,更有意思!”付知知说。
棋盘街小学校长王娟介绍,该校以戏曲为艺术教育特色,聘请湖北省京剧院、武汉市京剧院的国家一级演员担任授课老师,培养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兴趣,进一步传承、弘扬优秀民族文化。
“戏曲进校园,不仅激发学生对戏曲音乐的兴趣,更唤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相关课程深受学生喜爱。”王娟说。小牡丹奖、国戏杯……经过多次比赛和展演的磨砺,如今,付知知能表演《霸王别姬》《扈家庄》等多个经典唱段,在行当上兼顾青衣和武旦,扮起“虞姬”雍容华贵,演起“扈三娘”英姿飒爽,已获得大小奖项10余项。
“以前我做事总是毛毛躁躁,现在好多了。”付知知说,不论是记唱词、学唱腔,还是练动作、上舞台,她都沉浸其中,发自内心想要做好。
几年与京剧相伴,老师和同学都说,她变得更沉稳、更阳光,对历史、文化等领域,也有了更多学习热情。学戏不仅改变着付知知,还给徐文逸带来了新的思考。
徐文逸是武昌区中华路街道的一名社工,主要工作是在社区服务“一老一小”。
她发现,家人常常一起哼唱京剧,讨论唱词和历史故事,找到了共同话题,家庭关系更加和睦。
于是,她策划“同绘一张脸谱”等文化活动,邀请“文艺轻骑兵”来社区演出京剧。老人小孩都来画一笔,还可以体验穿戏服、扮戏相,跟着老师学唱腔、练身段。
“京剧是国粹,老少皆宜。”徐文逸说,一次次活动中,居民和社区、居民和居民之间有了更多交流。大家有事好商量,邻里之间纠纷少了许多。9月,付知知就要升入初中。徐文逸笑言,孩子早早开始规划初中生活,京剧仍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期待更多人看京剧、懂京剧,共同传承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付知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