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由江苏省艺术评论学会、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新时代需要怎样的戏曲研究与评论”研讨会暨江苏艺术评论基地揭牌仪式在江苏师范大学举行。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原一级巡视员、江苏省艺术评论学会会长方标军,江苏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方忠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江苏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江苏省艺术评论学会副会长吕靖波主持。
方忠表示,本次研讨会是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围绕戏曲研究与评论的前沿论题开展深入研讨,通过这种高水平高层次的学术交流,碰撞出新的学术火花,激发新的学术观点,为推动江苏乃至全国戏曲与艺术评论繁荣发展贡献新的智慧和力量。文学院是江苏师范大学办学历史最长、综合实力最强的学院之一,也是江苏省重点学科“戏剧与影视学”建设的牵头学院。江苏省艺术评论学会将艺术评论基地设在江苏师范大学,是对学校的充分信任和高度认可,学校将集中优质资源、提供强力保障,持续开展高质量的艺术评论活动,力争把基地打造成为在省内有影响力的示范性基地。
方标军表示,举办研讨会暨基地揭牌仪式,对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评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江苏的戏曲创作走在全国前列,是名副其实的戏曲大省。江苏师范大学是省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经过几代中文人努力,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已成为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优势学科。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基地揭牌,标志着以高校为主体的江苏艺术评论基地全面建成。期待并祝愿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与江苏省艺术评论学会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在戏曲理论研究、重点戏曲评论、戏曲人才培养等方面持续发力,以更加昂扬的精神风貌,书写新时代新征程文艺理论评论新答卷。
方标军、方忠为江苏艺术评论基地揭牌。江苏宣和文旅集团董事长、江苏艺术评论学会副秘书长周书戎,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王立增签署共建协议。
揭牌仪式后举行的研讨会上,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程华平,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苗怀明,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兴勤,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王宁,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张超,国家京剧院《中国京剧》杂志社主编、研究员张正贵,围绕戏曲研究的新视野、戏曲评论的新趋势等内容作主题发言。来自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南昌大学、临沂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通大学、浙江传媒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院校的25位专家学者,在两个分论坛上作交流发言。
如何加强戏曲研究的学术史研究?程华平认为,对过去所写的戏曲史、文学史等,需要具有一种批判性的继承、接受的意识。他举例:“文学史、戏曲史中‘戏曲晚熟’的说法可谓家喻户晓。这是按照西方戏曲理论为参照而得出的认识,这样的结论符合中国戏曲发展的实际吗?后人所谓的‘戏曲’与古人的戏曲是一样的吗?如果我们按照后人的定义来理解‘戏曲’,那得出的结论未必符合古代戏曲发展的实际。”“考镜得失”,辨别是非,是极其重要的。只有搞清楚已有研究的利弊得失,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推进。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20多年间,戏曲作品文献被大量整理刊布,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较为明显的提升。苗怀明对这一时期戏曲作品的整理与研究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和总结。“近年来戏曲研究不断拓展和深入,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不断出版的重要戏曲文献成果。文献资料的数字化成为一个新的发展趋势,一些研究者开始建立戏曲文献数据库,这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他表示,“另一方面,这一时期戏曲作品总集及丛刊的编印还存在重复出版,影印本偏多、校勘整理成果偏少等问题,希望能引起编印者的注意并加以改进完善。”
目前,国家高度重视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地方戏发展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优秀的外部环境。赵兴勤认为,目前,地方戏的地方特色正在同质化。比如,徐州柳琴戏与梆子戏同在一个地域,好多剧目是相同的,唱腔上互相融合。最近江苏梆子剧院推出的大型梆子戏《母亲》,里面化用了柳琴戏的一些旋律,听着感到很亲切。但不能太多,太多就不叫梆子戏了。“地方戏是地方文化风俗、地方生活方式的重要载体,把地方戏搞得通行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