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京剧“未来之星”愈发闪亮
“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京剧‘未来之星’助推培训计划汇报演出”精彩纷呈。 本组摄影 张扬
“我的爷爷奶奶很爱听京剧,从小我耳濡目染,对国粹很熟悉。这两天连续看了几场演出,非常精彩,我身边的同学也特别喜欢。”“00后”观众宋晓雨的话,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国潮正当时”。
她所提到的几场演出,正是12月28日、29日在吉林艺术学院现代剧场上演的“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京剧‘未来之星’助推培训计划汇报演出”。此次演出虽仅历时两天,但却成为一众京剧界名家名师心系北国春城的见证。他们满怀传承国粹艺术的热忱与担当,在这片沃土上捧起了一颗颗闪亮的新星。
精彩演出亮点纷呈
京腔嘹亮辞旧岁,粉墨登场贺新年。
在此次汇报演出中,以4名入选京剧“未来之星”的大学生为重点展示对象,百余名专业学生参与,为观众送上了两台八出京剧剧目的经典选段——《扈家庄》《周仁献嫂·踏冠》《二进宫》《目连救母》《三堂会审》《通天犀》《红娘》《大保国》,好戏连台,令人目不暇接。
“苏三令人眼前一亮,唱词优美、表演细腻,把人物的悲苦、冤屈和挣扎演绎得淋漓尽致。”舞台下,一位“60后”观众一边看,一边禁不住为演员喝彩。在这出《三堂会审》中饰演苏三的,正是吉林艺术学院2021级京剧表演专业学生董佳娣,京剧“未来之星”之一。作为这一京剧名段的“领衔主演”,董佳娣告诉记者,“为了演好这个角色,我在老师的指导下反复练习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唱腔,甚至是眼神的流转都要力求做到精准到位。这次演出经历让我对京剧表演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文戏看罢,武戏登场。在取材于《水浒传》的京剧名段《扈家庄》中,吉林艺术学院2023级京剧表演专业学生付珈玮饰演的扈三娘,同样出彩。用观众陈峰的话说:“武打动作干净利落,身段优美流畅,这个扈三娘真是英姿飒爽。”舞台上下丹心辉映
《周仁献嫂·踏冠》中的周仁,《二进宫》《大保国》中的代表性人物杨波……在时光的长河中,这些经典人物承载着京剧艺术的深厚底蕴与文化内涵。如今,京剧“未来之星”以出色的技艺、真挚的情感和青春的姿态重新演绎经典,为京剧人物注入崭新活力,也让经典片段在新时代焕发出别样光彩。
对此,始终在关注、指导这些“未来之星”成长、进步的国家一级演员李军很是感慨。作为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他表示,“京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培养京剧‘未来之星’是传承和弘扬京剧艺术的关键。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培训计划和汇报演出,让更多的年轻人爱上京剧,投身到京剧事业中来。”
舞台上,年轻人饱满的热情和默契的配合,赢得在场专家评审的一致认可。一位专家评价说:“学生们不仅展现出扎实的基本功,在人物塑造和情感表达上也有了很大突破,这是名师悉心指导、学校精耕细作结下的硕果。”
传承之路后继有人
在当今碎片化娱乐时代,京剧的大众关注度相对有限。如何让更多人主动走近京剧,欣赏其独特魅力?这正是打造京剧“未来之星”的初衷。
在本次演出前,记者看到了一些特别的场景——在《二进宫》的排练现场,演员们在名家指导下,反复打磨细节。一位学生说:“以前总觉得自己的表演已经很不错了,但老师一指导,我才发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想成为京剧艺术的接班人,还需更加努力。”
一位京剧道具师则告诉记者,京剧道具的制作和使用都非常讲究,每一个道具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作用,要在新时代传承好这门艺术,台前幕后均任重道远。
多年来,为了培养合格的后继之人,吉林艺术学院戏曲学院走出了一条“名家引领、以师带生、传承经典”的新路径,通过加强与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的合作,为学生们创造了更多学习和实践机会,并获授“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京剧艺术传承与保护工程实践基地”,相继承办并参与了第十届艺术院校京剧专业中青年教师教学交流展示暨第三届奖教金颁奖活动、“京剧‘未来之星’助推培训计划”阶段性成果汇报展演、京剧人才培养工程系列演唱等活动,在京剧界留下深刻印象。基金会也多次委派京剧名家李军、宋小川、张萍、张澍等来长春开展指导、培养人才工作。
有专家认为,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支持,以及社会各界对京剧艺术的关注和推广,京剧传承已然迎来新机遇。“要想扭转观众老龄化、市场份额缩小等不利局面,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要通过多种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京剧、喜爱京剧。同时,要加强京剧教育的普及和推广,培养更多的京剧人才,为京剧艺术的传承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该专家说。
此次汇报演出的成功举办,既展现了我市京剧传承道路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更将以京剧“未来之星”为契机,验收、遴选和培养更多京剧新生力量,为京剧艺术的传承发展输送更多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