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本是那中山靖王的后,景帝玄孙一脉留。他有个二弟汉寿亭侯,青龙偃月神鬼皆愁……”随着经典京剧《龙凤呈祥》唱响,由成都市京剧研究院服装师田园园担任主讲老师的“蜀戏新韵”成都市2024年度戏曲进校园戏曲慕课——京剧服饰课程正式上线,将带领青少年观瞻一场京剧国服盛宴。
课程中,田园园以经典京剧《龙凤呈祥》为导引,引出了古代对戏曲服饰“行头”的称谓,接着,田园园详细地介绍了京剧的历史渊源,并对京剧“五箱一桌”中的蟒、帔、靠、褶等予以了深入剖析。
“《龙凤呈祥》是经典的三国戏。” 田园园介绍道,京剧最善于表现历史故事,所以古典小说《三国演义》自然成为京剧的重点改编对象。在京剧里,大概有150多出的三国戏,基本上囊括了小说中所有的精彩片段!
如果回溯中国戏曲服饰发展史,会发现三国戏行当齐全,服饰多样,但也并不能完全呈现京剧服饰的国服之美。受政治社会文化的影响和支配,京剧形成了一套稳定、规范、具有等级观念的穿戴规则。
“蟒”是帝王将相等身份高贵角色的礼服,拥有笔直的外轮廓,硬挺的直线型给人以威严的美感。《打金砖》中东汉光武帝刘秀,戴皇帽、着厚底靴、穿黄团龙蟒;红蟒次之,象征气魄和正义,在三国戏中常用于刘备、曹操等角色。同样是红蟒,上面绣的龙不一样,所穿着的行当又有区分:团龙蟒,左右前后对称,是老生的专用蟒;盘龙蟒则是花脸行当的专用蟒。
“帔”是帝王将相、中级官吏、豪宦乡绅及其眷属在家居场合的常服。“帔”的色彩仍有等级之分:黄色是皇室成员的专用,状元、新郎或者喜庆团圆场合等用红色,并视角色性格、身份、地位选用团龙、团凤、栀子花等纹样装饰。
“靠”是戏曲中的戎服,是综合历代铠甲形制而创造的,周身装饰以鱼鳞形或丁字形的甲纹,以及草龙、江牙等连续图案,靠肚纹样视角色而定,一般武生用双龙戏珠纹或独龙纹,武花脸角色因性格豪壮选用大虎头纹。“靠”的用色与“蟒”大致相同,红靠表示身份地位高而性格正直的角色,《战金山》中韩世忠、《宁武关》中周遇吉等均穿红靠。
“褶”广泛用于文武百官、平民百姓的便服,以花素分贵贱、以纹样分行当、以装扮分文野。花褶示意有一定身份,《牡丹亭》中柳梦梅戴文生巾、穿花褶,用清丽明快的“四君子纹”作“角”花布局,扮演气质儒雅的文小生;《蒋干盗书》中周瑜戴武生巾、穿花褶,用二方连续花纹作“边”花布局,扮演英俊潇洒的武小生。
在京剧服饰中,还有特定身份的角色服装,包括僧道的宗教服装、神仙鬼怪的象形服装、某种特定场合的服装等。比如《借东风》里的诸葛亮、《水浒》中的智多星吴用等通晓天文地理的智慧形象,穿的就是专用衣中的八卦衣,是道术军师的身份装。在戏曲艺术中的关羽装扮都有扮为神祇的倾向,关羽扮相的“靠”“盔”均为专用行头,在常规“靠”的形制上周身甲片均缀有黄色或绿色的排穗。
不能忽视的是,京剧还常以审美的眼光去观察老百姓最普遍、最大量、最基础的日常生活,让衣、食、住、行构成一个充满情趣的意象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