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虹口区四川北路今潮8弄的“瑜音社”是由国家一级演员、余派老生第四代传人王珮瑜创办的京剧工作室自2015年创立以来,“瑜音社”致力于京剧的当代化传播,2022年初搬到这里,京剧国粹在百年古韵的石库门弄堂里继续生根、发芽。
作为“瑜音社”的首家实体概念店,这栋小楼被打造成一个展示传承非遗京剧的复合型文化空间:一楼是面向公众开放的小型京剧博物馆,展示着文武场的乐器、戏楼沙盘、出将入相的秘密;二楼则是面向少儿的京剧培训基地——“京剧小科班”所在处。
秉持“戏影雅韵,登台传艺”的宗旨,三年来,这里始终致力于开展京剧艺术教育、收藏陈列、主题策展、粉丝沙龙、文创孵化等一系列活动,成为了京剧文化传承、推广与交流的新平台。2023年,美国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就来到“瑜音社”,与学员们一起体验“京剧融合课”,并用中文为小演员们叫好。
布局筹备近5年,2021年1月,“瑜音社”的京剧少儿教育品牌“京剧小科班”启动,颇受业内外关注。起名时,王珮瑜斟酌良久。“想来想去,最终是科班二字印入心田。富连成,荣春社……京剧过去百年辉煌都是靠科班培养的人才。”她介绍,“京剧小科班”的培养体系既致敬传统京剧科班口传心授的戏曲教学方式,也参照了现代专业戏曲院校的系统性和模块化设计,同时引入现代儿童教育理念,注重感受、体验以及多学科融合。
自此,王珮瑜也多了一重身份——王校长。从“唱念做打”到“手眼身法步”,体验日时,她经常会且谈且唱带来让人耳目一新的“瑜乐京剧课”,生动地讲述京剧艺术的历史渊源、表演技巧和文化内涵。
首轮招募时,27个孩子从百余人中脱颖而出,进行系统的京剧学习。年龄最小的只有7岁,最大的不过12岁。王珮瑜坦言:“小科班虽以兴趣为引领,但其实选苗子门槛不低,要看孩子的基础条件,个头身姿、长相嗓音、腰腿软度,最关键是模仿力。”并且,考虑到学费不低,加上京剧学习需要长期坚持和不断练习,家长下多大决心、家庭能够给予多少支持也很紧要。“一定要设置门槛,不设置门槛是做生意,设置门槛就是做事业。”
除了周六、周日的教授课程外,“小科班”周二到周五晚上还开放练习班,“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好京剧不论是练唱还是练功都是一日不可荒废,坚持并不容易。
2023年9月,瑜音社又有了新动作,在小科班基础上新成立了少儿京剧团“瑜音小社”。与此同时,瑜音文化社“梨园传承”公益项目也在同一天启动,未来小演员们还将投入京剧文化传承交流和京剧公益活动,将京剧送到更多需要它的人眼前。
夏蝉冬雪,春华秋实。从踢腿、下腰、跑圆场、拿顶、云手、台步等基本功训练,到熟练驾驭“毯子功”“把子功”“三起三落”“虎跳”“乌龙绞柱”等完整表演套路,再到唱念做打俱全的原创微京剧《坐井观天》《自相矛盾》《精卫填海》...... 2024年11月,这些10岁出头的学员经过一到三年的学习,个个精神利落,登台演绎有板有眼、配合默契。坚持的力量,从一招一式里就能看见。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由京剧的四功五法来演绎,尽显中国古典之美。目前,有100余名成员正通过“京剧小科班”学习京剧、昆曲等传统戏曲。开班四年来,学员们凭借卓越的专业表现力活跃在各大电视及网络平台,至今已经参与中央电视台戏曲春晚、综艺《戏宇宙》等节目;参与2024年“泉州海丝戏剧节”开闭幕表演;参加各项比赛,佳绩频传,多名学员荣获上海少儿戏剧“小白玉兰”称号、各区艺术节单项奖。而由“京剧小科班”优秀学员组成的“瑜音小社”,以演促学,以戏带功,目前已在湖北罗田、山西长治等多地开展公益演出。
近年来,身处传统行当的王珮瑜几乎全身心投入新时代下的京剧普及教育。线上,无论是京剧电影、录综艺、上晚会、还是跨界金曲、开直播,她都紧跟潮流;而线下,从编撰推出中国首套面向青少年的京剧通识教材,到培养一支成熟的师资队伍“送课进校园”,她也一直致力于京剧的内容创作与传承推广,尽自己所能使更多人“懂”京剧。
2024年4月,上海市教委文教结合项目“王珮瑜戏曲教育人才孵化工作室”在上海师范大学揭牌。这是申城“大中小学校戏剧教育一体化”的一次有益探索与尝试,培养高素质的戏曲教育人才,从而快速推动戏曲教育进校园工程向纵深发展。
12月底,“瑜音社”又传出新校区即将落地嘉定安亭老街的消息。对此,王珮瑜表示,安亭作为戏曲之乡之一,如要在上海市区外寻找一个最具戏曲气质、最有文化积淀的地方,嘉定安亭无疑是首选。她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我的理想是打造一间学校、一个演出团和一所研习院,加起来就是‘瑜音社’比较理想的一个状态。研习院还可以给孩子们录唱片,添置服装、行头。”
“聚雅音,携同道,授满堂。愿法科班艺彰。”刻在瑜音社墙面上的这句话,正是如今“瑜音新篇”的注解。从舞台到银幕,从专业到大众,从成人到孩童,从教育到公益,这一步步的脚印,见证着这份自古而来的传统戏曲之美,带着新生力量拔节生长,在时代更迭下,走向世界,走向传承不息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