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离了西凉界,不由人一阵阵泪洒胸怀……”随着锣鼓响起,腰挂宝剑、身穿华袍的将军迈步走到舞台上,台下观众顿时掌声雷动。节日期间,门头沟区东辛房街道文化中心里,上百位住在附近镇街村的居民前来看大戏。舞台上演员动作精彩,观众席喜气洋洋,附近小吃摊人流如织。
2月23日发布的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丰富农村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创新开展“戏曲进乡村”等文化惠民活动,加强乡土文化能人扶持,引导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发展。
这是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到“戏曲进乡村”。北京民俗学会会长、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高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有表演的村庄,无论是本地村民还是外来游客,都能在热闹的文化氛围中感受节日与乡村的快乐;政府推动“戏曲进乡村”项目,不仅要让专业演出下乡,也应该激发民间团队创作表演热情,让整个乡村都成为一个大舞台,帮乡村聚人气、聚财气。
威风凛凛的薛平贵、衣袂飘飘的白娘子、身穿短打的任堂惠……舞台上的角色个性鲜明,演绎出故事的千姿百态。国家京剧院演员日前到门头沟下基层演出了《武家坡》《三岔口》《白蛇传》等经典折子戏。
本来还在刷着视频、看着微信,演员刚一登台,所有人都把手机放下了。今年63岁的附近居民杨先生坐在走廊看戏,在精彩处会站起来鼓掌。坐在旁边的小女孩觉得词曲有些慢,问为啥一个字都要唱十秒钟。杨先生告诉她,传统戏曲就是要静下心来慢慢听的,就像喝茶一样,韵味都藏在演员饱满的唱腔里。
“戏曲得现场看,才能有感觉。我老家是深山村里的,小时候就爱看乡亲们演戏,氛围热闹,内容也有意思。”杨先生说,他退休后的娱乐活动主要是刷手机看视频,有时候本想打打球,但一拿起手机,不知不觉一上午时间就没了。这次戏曲演出,他约了村里三个同龄人一块来看戏,散场后仍意犹未尽,“嘿,到底是国家级演员,武打动作是真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