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写生戏画像《同光十三绝》,清末画师沈蓉圃所绘,展现了徽班进京后由演唱徽调和昆腔衍变为京剧的13位著名演员、京剧奠基人,对了解当时演员的扮相、服饰及前辈艺术家的风采,是极为珍贵的文献资料。
1月9日,在国家京剧院建院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剧院青年艺术工作者回信,勉励他们“传承前辈名家优良传统,践行艺术为民,坚持崇德尚艺、守正创新,让京剧艺术持续焕发时代光彩,为繁荣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力量”。本版邀请京剧院团的青年演员、戏曲教育工作者和专家学者,结合他们的成长故事,分享学习实践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的心得感受。
——编者
不负这一方舞台
唐 恺(湖北省京剧院演员)
每一位演员都渴望舞台。犹记得10岁那年,我第一次站上戏校舞台,表演《夜奔》。那种紧张、兴奋又期待的心情,在日后的岁月里始终伴随我。直到有一天,锣鼓急催里出场瞬间,我忽然意识到,当初那个懵懂孩子的心情,其实是一名戏曲演员对舞台最本能的反应,犹如战士自战壕一跃而出前的“临战”状态。
15岁那年,我第一次舞台表演出现失误。有人安慰我说,这类失误会贯穿我们的职业生涯,演员会渐渐习惯和淡忘。可是我想,为什么要淡忘呢?青葱少年因失误而产生的沮丧无措,不正是对舞台敬畏的底线吗?那年的感觉,至今留存于心,因为不敢忘,所以自己前行路上,才有数年如一日的警醒和原动力。每一个真正热爱京剧的青年演员,或许都有过同样的心境。
30多年的从艺之路,四功五法,长靠短打,学艺傍身,必定要在舞台上直面各种竞争。有时站在观众席,凝视空阔的舞台,会觉得:如果这方舞台是我一生的战场,那么最大的对手应该就是自己了。青年演员唯有不断打磨技艺,为观众献出精湛的演出,让观众欣赏到、体会到京剧艺术之美,方不负这一方舞台。
回望职业生涯,我有幸得到李玉声、张幼麟、王平、倪海天、米福生、杨长秀、程树强、周龙、董和平等诸多前辈的倾情指导和传授,也得到了湖北省京剧院的大力支持和培养。剧院根据我和其他青年演员的特点,从全国聘请多位京剧名师传授剧目和技艺。而我从这些前辈良师身上感悟最深的,是一名演员精益求精的舞台追求。因为如此,35岁那年,我才能荣获第七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金奖。
同时,我也切身感受到了集体精神在舞台彰显的优良传统。由我领衔主演的京剧《马超》排演期间,全院齐心协力发扬“一棵菜”精神。凭借该剧,我摘得“梅花奖”,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而是属于大家的。
记得我的师父、京剧表演艺术家王平曾说过:“人做一件事,坚持一天很容易,坚持一辈子很难,但是只要你长期坚持,它就会刻在你的骨子里。”曾几何时,穿行于都市的车水马龙,自己难免也会觉得戏曲古旧和被冷落,心生困惑迷茫。可更多时候,幕落戏散,站在暗场的舞台中间,遥想国粹艺术的前世今生和熠熠星辉,又会心潮澎湃。武戏乾坤,京剧半壁,我愿以坚守为舟,勤奋作楫,传承前辈名家创造出的艺术精华和优良传统,并为了让京剧艺术在我们这个时代焕发不一样的光彩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