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下午,稻田镇东庞陈村“两委”大院总会传出“咿咿呀呀”的唱戏声和阵阵掌声。走进一看,是村里的京剧票友们齐聚一堂,排戏、唱戏、听戏。这就是远近闻名的“东方京剧票社”。“好!”“精彩!”这边唱得投入,票友们那边听得入神。“我们票社是村内京剧票友们自发组织的团体,希望通过我们的行动,能够丰富村民们的文化生活。”票社负责人陈春胜说,票社会定期举办京剧艺术活动,邀请京剧票友们参加演出,自成立以来,颇受村民们欢迎。
京剧票社成为京剧票友根据地
日前,记者在东方京剧票社活动场地看到,四周摆满了台凳、组合音响和各种乐器,中间十几名京剧爱好者围坐在一起吹、拉、弹、唱……“演员”唱得投入,票友们或轻声哼唱,或敛神聆听,有人还跟着节奏,手在大腿上一上一下打着拍子,一副怡然自得的满足感。
今年59岁的陈春胜是东方京剧票社的负责人。2022年5月,他和村里的十几名票友共同成立了该票社,目前有成员30多人。“我的父亲是村里的一名京剧爱好者,从十几岁开始,我就跟着父亲学着唱京剧。”陈春胜说,虽然年轻时爱好京剧,但忙于工作很少有空闲时间,只能偶尔在家里唱戏“过过瘾”。直到孩子结婚成家后,他才有较多时间关注自己喜爱的京剧。十几年前,他把村里的京剧爱好者聚集到一起,每天抽出时间一起唱戏。随着时间的推移,村里的京剧爱好者越聚越多,大家各有所长,自然而然发展成为一个小团队。“2022年菜博会期间,我们团队参加了寿光市的一场京剧展演,反响不错。展演结束后,我们就商量着,成立京剧票社,固定地组织活动,于是,东方京剧票社就成立了。”陈春胜说,“票社取名‘东方’,一是因为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被赞誉为‘东方歌剧’;其次是因为东方象征着朝阳、青春、生机、活力,我们希望票社能像东方初升的太阳一样,充满活力。”票社的成员大多是五六十岁的村民。“票社的成员,文场武场基本上都是半路出家,靠的全是热爱。”陈春胜介绍说,在队伍里,既有三辈传承,也有兄弟同乐、姐妹同台。队伍里陈华孝是一名退休教师,他既会唱京剧,又会拉京胡。陈华孝的父亲陈勤功已近九十岁高龄,从四五岁便踏入京剧的艺术殿堂,始终与京剧相伴,其对京剧的热爱与执着,深深影响了家族后辈,儿子陈华孝和孙子也都十分热爱京剧。成员董美菊,因为亲戚在昌乐的京剧团工作,受其影响,她自学京剧几十年。她的姐姐董美仙也是东方京剧票社的一名成员。陈春胜的大哥陈春和在队伍中负责敲锣鼓,二哥陈春茂负责为票友们录像并在新媒体发布,弟兄三人都是资深的京剧票友。
京剧票社让村庄刮起了文化风
根据自身特长,票友们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角色:董美菊声音明亮高昂,就唱青衣;陈春胜嗓音嘹亮醇厚,就唱老生;董美仙的特点是清脆苍劲,便唱老旦。村民董良平、李洪亮,虽然唱功不是很突出,但会拉京胡,被村民们热情地称为“琴师”。“空闲时间,我们都会聚在一起,拉京胡,唱京剧。”陈春胜说,虽然票社里大部分成员是业余票友,表演水平却一点不低,每次演出,村民们都十分捧场。
出于对京剧的热爱,成员们回家就跟着手机里的京剧视频进行练习,聚到一起时,就互相切磋唱技,评选出唱技最好的成员后,其他人再向水平高的成员学习。久而久之,大家的演唱水平都有所提高。
村民们对京剧的热爱引起了村“两委”的重视。为了支持成员们的活动,村“两委”特地腾了两间房,用做票友和村民们唱京剧、休闲娱乐的场地。“除了京剧,我们还编排了很多的现代歌曲、舞蹈等节目。每逢春节、中秋节、重阳节或者村子里有什么集体活动,成员们都会为村民们献上节目,京剧、歌曲、舞蹈等,轮番上演。”每次票社有演出,台下都是人山人海、掌声阵阵。大伙觉得,热烈的掌声和村民们脸上洋溢的灿烂笑容,就是对他们才艺的最大认可。“京剧票社的成立,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涵养了乡村文化,而且让文明之风随着阵阵戏曲吹入家家户户。”东庞陈村“两委”负责人表示。
凭着对国粹的痴迷劲儿,京剧票社的票友们在十里八乡唱出了名气,也为自己的生活唱出了别样风采。虽然不是票友,不太懂京剧的一腔一式,但记者坐在台下,能切实感受到大家演绎国粹的震撼力量。那京胡拉得激情飞扬,那锣鼓敲得铿锵有力,那道白念得余音绕梁……在记者眼里,陈春胜和票友们的表演完全可以称得上“专业水准”。对此,陈春胜谦虚地表示:“大伙唱京剧完全是出于一份热爱。我们觉得,‘草根’京剧也是对国粹的传承。下一步,我们会以更多的演出活动弘扬京剧文化,让周边更多戏曲爱好者找到‘组织’,让京剧走进更多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