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艺术创作环境中,“重创作、轻加工”的现象较为常见。许多作品在初稿完成后便急于推向舞台,因缺乏深度打磨而难以成为经典。然而,一部作品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在反复修改与实践中逐步完善。京剧《张謇》正是这样一部在“三改三演”中不断打磨、精益求精的舞台佳作。
3月14日晚,句容大剧院迎来了一场备受瞩目的演出——江苏艺术基金2023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由江苏省演艺集团京剧院与国家京剧院联合创排的大型原创京剧《张謇》。自创作启动以来,该剧历经磨砺,通过“三改三演”的反复打磨,终于以更加成熟、精彩的姿态呈现在观众面前。
京剧《张謇》以清末状元张謇的生平事迹为蓝本,讲述了他在甲午战争后,面对国家危难,毅然弃仕从商,提出“父教育、母实业,以实养教、以教哺实”的理念,带领民众走向自立自强之路的故事。
“《张謇》的创作过程是一场艰难而漫长的探索。”导演李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深知一部优秀的作品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在反复的修改和实践中不断打磨。五年来,我们经历了‘三改三演’的过程,每一次修改都是一次新的挑战,每一次演出都是一次新的突破。”
那么,《张謇》究竟改了什么?李杰介绍,“一改”到“二改”主要是一个精简、压缩、紧致、精细化的过程。例如,该剧首演时长为两个半小时,如今已压缩至两小时以内,使剧情更加精炼,节奏更加流畅合理。“二演”到“三演”期间,则以表演为核心,着重提升演员的表演理念、状态、层次和准确性,同时加强演员与演员、演员与乐队、乐队与舞台美术之间的配合,使其更符合人物心理和情感节奏的变化,确保观众在观剧时能够投入且不跳戏。
“三改三演”的过程对演员和创作人员来说无疑是痛苦的,因为每一次改动都意味着推翻之前的努力。但李杰认为,只有下手狠、下刀准,才能找到最科学、最准确的表现方式,“每一次的改动,无论是对场上的演员还是场下的观众而言,都带来了新的发现、新的感受、新的认知和新的理解。演出的质量、节奏、人物性格的展示以及演出节奏的把握都有了显著提升,这一点非常难得。”
正是在不断的摸排、演出之后的思索、探讨、学习和总结中,演员们对角色的理解也愈发深刻。在谈及如何精准塑造张謇这一角色时,国家京剧院文武老生杜喆认为,核心在于精准把握三个“气”:首先是书卷气,张謇作为文人,其风骨与学识赋予了他儒雅的气质;其次是江湖气,身处商界,张謇若仅有淳朴、憨厚的文人形象,便难以立足,必须展现出商海中应有的机敏与坚韧;最后是正气,在大是大非和家国情怀面前,他必须坚守原则,毫不动摇。杜喆进一步强调,舞台表演不能过度依赖技巧,更不能哗众取宠。尽管一些技巧能够增加可看性,但如果违背了人物的本质与原则,就会失去表演的真正意义。
这部剧究竟要向观众传达怎样的核心价值观?李杰指出,首先是“危急时刻思变求真”,这是张謇一生所秉持的基本理念。其次,是他的“民本思想”。张謇当时创办了幼儿园和学校,如今南通的许多学校都源于他的奠基,江浙沪的丝织厂也都有他留下的根基。这种关注民生、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是极为罕见的。“张謇的故事展现了企业家的家国情怀,这种精神在当下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将这样一位具有家国情怀的人物搬上京剧舞台,塑造出一个鲜明的艺术形象,这是江苏的骄傲,也是我们京剧院的骄傲。”
通过加工、修改、精磨、提纯,提高一部戏的演出质量,是每一出戏都应经历的过程。剧组成员们表示,他们将不断接受观众的检验,努力让这部剧走得更远,成为京剧舞台上的一部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