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西小,京韵悠长。每个周五、周六,海安市城东镇西场小学的京剧社团都会如约开班。2016年以来,京剧的种子在一批又一批孩子的心中扎根、萌芽、生长,京剧文化在这所规模不大的村小校园里传承发扬、熠熠生辉。
春季学期开学,脱去厚重的棉衣,孩子们练功的劲头更加高涨。跳跃、翻滚、踢腿、后仰、打斗……脚步敲击在柔软的地毯,汗珠从额头悄然滚落。
无声不歌,无动不舞。在京剧社团中,一招一式皆有韵味,一举一动尽是学问。孩子们从基础的“手、眼、身、法、步”练起,逐渐掌握“唱、念、做、打”的技巧,努力探寻京剧艺术的精妙之处。
人们常言,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对京剧社团的老师李鹏山而言,这句话恰如其分。李鹏山自幼进入戏校,接受专业的戏曲训练,后来在剧团演出,2005年起投身京剧教学工作,2016年来到西场小学。
西场小学的条件有限,孩子接触的艺术资源相对匮乏,李鹏山对此心里很清楚。“就是因为条件有限,才更要让孩子多长长见识,接触京剧,通过京剧走向舞台,认识更广阔的世界。”李鹏山希望京剧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简单的传承,更能够成为孩子们与大千世界相联结的桥梁。
京剧是国粹,算得上最难的戏种,对孩子们来说,每一次进步都饱含着训练的汗水与坚持。西场小学的京剧社团里现有30名学生,社团每年都要从低年级的孩子中选拔一批新的“苗子”,不间断地培养至其小学毕业。遗憾的是,很多孩子受制于父母对其文化课学习的期冀,抑或其他种种原因,中途选择了放弃,鲜少有孩子能坚持到小学毕业,更难走向专业道路。
今年是西场小学开设京剧社团的第10个年头,10年来,真正从西场小学走出并走上专业道路的孩子其实仅有1人。谈及此,李鹏山不免透露出惋惜之意:“我也希望孩子们能真正接过接力棒,有孩子能成长为真正的‘角儿’,就是我们京剧人最大的心愿。”
事与愿违,但李鹏山仍然坚守着教学事业。李鹏山说,“学过京剧的孩子眼睛里是有光的。”那束光,将陪伴其一生,照亮他们的前路。或许他们不做专业的京剧演员,或许他们会走上不同的工作岗位,但有一点毋庸置疑,他们会永远记得自己曾在京剧的训练场与舞台上摸爬滚打,他们也将永远是京剧的观众。时光流转,多少年后,京剧,依旧会为这些孩子唱响。
为了让更多孩子真切感受到京剧的魅力,李鹏山一门心思扑在剧目改编上。他把原本只有一两人唱主角的传统剧目,精心打磨成群像大戏,让更多孩子参与进来并登台表演。经他改编后的表演,角色丰富、情节鲜活,一开场就能牢牢抓住观众的目光,帮助孩子们屡屡在少儿戏曲“小梅花”等展演比赛中斩获奖项。
记者采访拍摄过程中,就读六年级的杨悦馨扮演旦角和其他社团成员一起表演了一曲《杨门女将》。回忆起五六年来的学练经历,杨悦馨对京剧的热爱愈发深厚,“我觉得京剧文化内涵丰富,像《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每个剧目背后都有历史故事,学京剧让我对历史有了更多了解。”
这学期结束,杨悦馨就将从西场小学毕业。“以后有机会的话,我也想从事京剧相关职业。”尽管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但她渴望在京剧的道路上继续深耕。每一个坚持下来的“苗子”都十分难得,若有机会,李鹏山表示会竭尽全力助力她登上更大的舞台。无论终点指向何方,来到京剧社团的孩子们都是忠实的京剧爱好者。凌灿灿是去年秋季学期通过选拔来到社团的新成员。她从小就喜欢在电视上看京剧表演,经父母同意,得以在社团接受专业训练,将兴趣发展为爱好与特长。“能有这样的学习机会,我很知足,也格外珍惜。”凌灿灿说。
训练仍在继续,记者得知,社团中有部分孩子第二天将前往苏州参加全国京剧梅派爱好者联谊会巡演。怀揣着对京剧的热爱与平日刻苦训练积攒的底气,孩子们将带着西场小学京剧社团的风采,带着对京剧艺术的赤诚之心,在全国舞台上全力以赴,把京剧传承至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