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舞台演出到课堂授课 袁野唱不尽的京剧情缘
袁野
扬州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扬州梅兰芳研究会副会长。
【“凡人”自述】
京剧是我一生注定的缘分。
在扬州大学音乐学院,学生都很爱上中国民族音乐这门课。授课老师名为冯凌燕,是一位年轻的副教授,她在上课时,经常会请“袁奶奶”一起来。
“袁奶奶”名叫袁野,退休之前,也是学院的副教授,也上过中国民族音乐这门课。她会带来戏服、道具,学生穿戴起来,就化身为举止文雅的秀才或是顾盼生姿的小姐。有了沉浸式的体验,课本上的戏剧知识也变得活泼具体起来。
会教学生们一些戏剧的动作,莲步轻移,水袖行云。在这些20岁左右的年轻人身上,她仿佛看见了年轻时的自己,也是这般年纪,也是这番打扮,只不过,不在教室,而是在真真切切的舞台上。她只要一登场,就开启了一幕幕的传奇故事。
最后“捡”到的好苗子
1962年,袁野出生在泰兴,她的父母都是小学教师。虽说在农村,但是吃住都在学校里,袁野的生活沾染着书卷气。父母都很热爱文艺,也着重培养她。俏生生的小姑娘,唱首歌,跳支舞,都是引人关注、惹人欢喜的。
班上有位女同学,是从南京来的,也很喜欢唱歌跳舞。那时候学校组建小红花宣传队,她俩都是重要成员。宣传队有个保留节目,表演《白毛女》选段,有人在前面跳舞,袁野和女同学就在旁边唱着“北风吹……”这个节目参加了很多汇演,还拿过奖。这对小小年纪的她们来说,算是很大的荣耀。
女同学家里书很多,这让袁野很是羡慕。一有空闲,袁野就到她家去看书。有一次,女同学的母亲突然回来,说扬州地区文化剧团来招人了,赶紧去报名试试,让袁野也跟着去。没做什么准备,甚至都没来得及告诉父母,袁野就跟着女同学一起去报名了。
等她们赶到泰兴时,已是招生的最后一天,老师们都打包好行李,准备返程了。看到气喘吁吁的她们,就说看看她们的条件吧。容貌上,袁野的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试一下腰腿,发现她的身体柔韧度非常好。让她唱两句,张口就来“北风吹”,招生的一位京剧陈老师,当即眼睛就亮了。后来都说,袁野是最后时刻“捡”到的好苗子。1977年3月4日,袁野一直都记得这个日子,她来到了扬州,进入了扬州地区京剧团京训班。
登上舞台就演主角
那时候扬州文艺团体有文工团、木偶团、曲艺团、扬剧团、京剧团,尤以京剧团的演员阵容雄厚,行当齐全,名家云集,实力强劲。京训班的20多位学员,被安排住在个园里。现在个园里的花厅等地,就是当年学员们的宿舍和排练厅。
进班时,15岁的袁野算是年纪较大的。戏剧讲究童子功,有些同学出身梨园世家,从六七岁就开始练了。还有的同学原来是体校的,身体条件好。相比较而言,袁野起步晚了,也没啥基本功,加上从泰兴农村来到扬州,也有些怯怯的。但是,她明白,想要在戏剧行当出头,就要吃比别人更多的苦。
练功很苦,每天清晨五六点就要起床进练功房了。老师手上拿着一根藤条,动作不到位,藤条马上就抽过来了。疼,才有记性,下次才能记得住。有调皮的同学,悄悄把藤条藏起来,结果老师又买回来一堆。虽说那时候练得很辛苦,但多年之后,袁野意识到,戏剧演员在舞台上的一举一动,哪怕是眼角、指尖的传神,都是在当年练基本功时练出来的,真正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练完功夫,再练文戏,教戏的就是当年招生的陈老师。这时候袁野才知道,陈老师名为陈正薇,竟是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入室弟子!也是机缘巧合,陈正薇来到扬州地区京剧团,成为名噪一时的名角。一有空,袁野就从个园宿舍跑到陈正薇所住的埂子街大院求教。陈正薇也很热情,看到袁野来了,无论手上在忙什么事,都会立刻放下来说戏。
袁野的嗓音条件很好,但是唱歌和唱戏,又不是一回事了。旦角的演唱需要用假嗓子,开始袁野怎么都找不到感觉,在唱《红灯记》里的一句“铁梅你应该挑上八百斤”,最后一句的高音怎么都唱不上去,眼泪都急出来了,边哭边唱。陈正薇很有耐心,慢慢指导。光是这一段,就练了一学期。艺术需要积累,长年累月的练习,说通就通了,从此无论多高的音,袁野都能轻松驾驭。
1979年,袁野这批京训班的学员们就开始登台了。第一次是在头桥,演的是《秦香莲》。从排练厅走上舞台,感受其实有很大不同。亮相时,袁野发现自己浑身都在抖,“秦香莲”是拉着两位孩子上台的,她发现另外两位演员也在一起抖!还有扮演包公的演员,升堂之后忘词了,怎么办呢?只能再升一次堂。
好在,观众们都很包容。这些演员才十多岁呢,他们还不太懂秦香莲的人生之苦,就像模像样演着戏呢。所以无论小演员们演得如何,观众们都会报以真诚热烈的掌声。“秦香莲”在台上抱着琵琶弹唱时,还有好多观众一起落泪呢。
当然了,经过开始的嫩拙,袁野等演员很快就在舞台上成长起来了。好的演员,必须要经过舞台的磨炼,无论是在剧场里,还是在露天下,演员只有登上舞台,面对观众,才能长艺。有陈正薇老师的悉心指导,有自己的勤练苦学,袁野感受到“梅派”的艺术精髓,她在《秦香莲》《四郎探母》《凤还巢》等经典剧目中,都是A角。尽管年纪轻轻,袁野已有“梅派”风范,演唱质朴流畅,身段端庄娴雅,所到之处,好评如潮。
身份转变到高校教学
可惜的是,袁野在舞台上光彩夺目的时间并不长。先是陈正薇调去了省戏校,扬州两个京剧团合并,袁野饰演A角的机会就不多了。更重要的是,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流行音乐盛行起来,京剧市场在一夜之间一落千丈,无人看戏,也就无戏可演了。
袁野也有过其他机会。京剧团落寞了,歌舞团火爆起来了。歌舞团借调袁野,去唱邓丽君、李谷一的歌,袁野都很拿手,也很受欢迎。但是,袁野在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下,选择了另一条道路,参加高考,继续求学。
1986年,南京艺术学院试点招收大专生,这也给了袁野希望。毕竟这些年来一直都在学戏唱戏,没有时间学文化,考本科有点难度,大专可以冲一冲。文化课必须突击猛补,临近高考前又做了阑尾炎手术……好在一切阻碍都是插曲,袁野如愿考取了南艺,成为了一名大学生。她唱过戏,唱过民俗,唱过流行,在大学里又学了美声,她觉得一切声乐的艺术都是相通的,民族的、世界的,一切都是美妙的音符,足以陶冶人心。
大学毕业后,袁野被分配到扬州的江苏水专,后来扬州大学成立后,她来到了艺术学院,担任中国民族音乐课的老师。袁野很喜欢教这门课,因为这里有戏曲、有民歌、有曲艺,开始没有教材,袁野就自己编,她把自己多年积累的书籍和磁带,都和同学们分享。到了退休年龄,她把这堂课传继到冯凌燕手中,这位年轻的老师是中央音乐学院博士,学识深厚,更重要的是,对中国传统音乐抱有足够的热情。交给她,袁野很放心。
袁野自己也没想到,京剧会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在她的生命里。包括京剧在内的很多国粹,在这些年集体重返中国人的视野之中。扬州成立了梅兰芳研究会,会员都是对京剧、对梅派艺术痴迷的人。扬州大学的文娱演出中,袁野表演的京剧一直都是保留节目,京腔一起,满座叫好。袁野也跟随着扬州艺术团,出访过美国、韩国、西班牙、泰国等国家,她所表演的都是京剧,这种最富有中国传统戏剧精髓的艺术。
最难忘的是在2008年,为了在扬州重排《四郎探母》,袁野特地前往南京,再度找陈正薇老师学戏。那一阵,大雪封城,公交停运,袁野从租住的地方,每天步行两三个小时去陈老师家中。风雪倾城,气温极低,袁野的心中却很火热,她觉得每一步都走在京剧的艺术之路上,她似乎又回到了青年时,大幕开启,锣鼓乍响,身披华服,款款而出。
【对话】
京剧薪火连绵不绝
记者:您这一生最爱的就是京剧艺术,现在扬州已经没有专业的京剧团了,您会觉得遗憾吗?
袁野:当然会遗憾,但是京剧薪火在扬州是连绵不绝的,扬州还有很多人喜欢京剧,有一些票友社很有名。比如扬大京剧社,去年还举办了成立70周年的庆典,我也去帮助他们排了一些节目。更让人欣喜的是年轻人的参与,扬大音乐学院有位学生李子妍,我帮她排的《贵妃醉酒》,去年在省级技能大赛中获得特等奖,这些都是京剧在扬州的薪火相传。
记者:您做过演员,也做过老师,您更喜欢哪个人生角色?
袁野:演员在舞台上,演绎着别人的悲欢离合,下了舞台,还是自己。老师就不一样了,老师登上讲台,那是要对学生们负责的。我所说的每句话,上的每一堂课,都要为学生的未来着想。学艺术的学生,其实多少要看点天赋的,有的天赋高些,有的低点,但是我从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我希望他们都能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