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如何让京剧“老戏新唱”
淄博新闻网
(文化观察约稿)
现代京剧《红嫂》在广西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唱响
现代京剧《焦裕禄》剧照
淄博市演艺中心“戏曲进校园”活动走进文昌湖省级旅游度假区范阳中学
□本报记者 李倩
京剧作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记忆。当时代巨轮驶入全新赛道,如何让京剧在当代焕发新生,赢得年轻一代的文化共鸣与价值认同?淄博市演艺中心以匠心实践与创新探索,给出了一份极具参考价值的时代答卷,铺就了一条从舞台到校园、社区,再延伸至全国的京剧传承发展新路径。
淄博《红嫂》 跨越时空唱响时代强音
5月9日,淄博市演艺中心原创现代京剧《红嫂》全国巡演开启。南宁、衡阳、昆山、常州、唐山等城市的舞台,成为这出佳作传播红色精神的驿站。剧组怀揣着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一路播撒艺术火种,所到之处都引发了热烈反响。
5月11日,现代京剧《红嫂》跨越2000余公里,在广西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唱响。熟悉的唱词、激昂的旋律,将沂蒙红嫂无私奉献、舍生取义的伟大精神,以京剧独有的艺术张力展现得淋漓尽致。那细腻的唱腔、生动的演绎,仿佛让历史场景穿越时空,在观众眼前徐徐铺展。
演出落幕,余韵悠长。青年观众王先生久久沉浸其中,感慨道:“京剧让历史变得触手可及。在优美的唱腔和精彩的演绎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沂蒙红嫂精神的伟大。”这份跨越时空的感动,不仅叩击着年轻一代的心灵,更让无数观众凭借京剧这一传统艺术载体,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
5月14日,湖南衡阳保利大剧院内掌声如潮。观众李女士在看完演出后激动地说:“过去只听说沂蒙红嫂的故事,今天通过现代京剧更加直观地感受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沂蒙人民在革命岁月里的深厚家国情怀,直击心灵。”
每一场演出都是对红色精神的深情告白,每一次谢幕都是对英雄的崇高礼赞。这部凝聚了四代艺术家心血的传承之作,收获了无数赞誉,也让沂蒙红嫂精神走出山东,走进全国观众的心田,在新时代继续奏响感人至深的旋律,激励着更多人赓续红色血脉,汲取奋进力量。
守正创新 探寻“淄博京剧”破局之路
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织碰撞的今天,京剧正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双重命题。如何让古老唱腔契合当代脉搏?怎样让传统剧目焕发新光彩?
淄博市演艺中心给出的答案是,始终坚守“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初心。为此,他们深耕京剧艺术沃土,创排了一系列贴近时代、扎根生活、心系群众的精品剧目。多部佳作走出淄博,在全国巡演的舞台上绽放光芒。
现代京剧《焦裕禄》以焦裕禄在兰考任职期间的感人事迹为蓝本,深度挖掘焦裕禄精神的时代内涵。剧中焦裕禄的扮演者李滨为了将焦裕禄的形象生动地呈现于舞台上,付出了诸多努力。他深入研究焦裕禄的生平经历,反复揣摩焦裕禄的内心世界,在舞台表演中,凭借细腻入微的动作、真挚饱满的情感以及极具感染力的唱腔,将焦裕禄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刻画得淋漓尽致,让焦裕禄精神在京剧艺术的演绎中散发出耀眼的光芒。2021年、2022年,该剧赴上海、武汉、重庆等地巡演,所到之处引发强烈共鸣,观众无不为之动容。
新编历史题材京剧《手镜》以清代官员王士禛的故事为依托,借京剧艺术诠释了清正廉洁的为官之道。该剧受邀参加国家京剧院“致春天”系列演出,登上了北京梅兰芳大剧院的舞台,还荣获了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文艺精品工程”奖,充分彰显了京剧艺术在弘扬历史文化、传递正能量方面的重要价值。
淄博市演艺中心还积极挖掘地域文化富矿,为京剧注入全新活力。《保鼎记》巧妙融入了齐文化的精神内核,凭借精彩的武打场面与跌宕起伏的情节,展现了齐国人的精神风貌;《马夫掌鞭》以独特视角呈现了齐文化的深厚底蕴。这些特色剧目不仅丰富了京剧题材宝库,成为传播地域文化的生动载体,还让京剧与地方文化深度交融,绽放出独特魅力。
在文化传播领域,淄博市演艺中心积极拓展舞台边界,让京剧艺术走出淄博,迈向更广阔的天地。从中国文艺志愿者走进山东淄博慰问演出,到贵州“村超”邀请赛;从2024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系列活动,到淄博对口支援昂仁30周年文艺晚会……去年,淄博市演艺中心参与了10余场重要演出活动,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在提升淄博城市影响力的同时,让京剧艺术走进更多人的视野,播撒下文化自信的种子。
人才培养是京剧传承发展的根基所在。淄博市演艺中心的演员、演奏员在各类大赛中屡获佳绩。去年,徐敏等16名京剧演员、演奏员在第十届山东省戏剧红梅大赛中表现卓越,斩获一等奖2名、二等奖8名、三等奖6名;京剧演员韩敏代表山东省参加第七届黄河流域戏剧红梅大赛,凭借《四郎探母》中的精彩演绎荣获二等奖。这些荣誉不仅是对演员个人实力的认可,更是淄博市演艺中心重视人才培养、打造专业京剧队伍的有力见证。
淄博市演艺中心秉持“守传统之正,创时代之新”的理念,在剧目创作上推陈出新,在文化传播上积极作为,在人才培养上不遗余力,让京剧这门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
薪火永续 挖掘京剧传承的青春基因
“京剧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捋胡须的潇洒模样是生角,而兰花指轻抬、眉眼含情的是旦角。”4月28日,淄博市演艺中心“戏曲进校园”活动走进文昌湖省级旅游度假区范阳中学,为在校师生打开了一扇通往国粹艺术的大门。
活动现场,京剧老师从京剧起源讲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丰富多样的互动形式,带领学生们领略京剧魅力。他们邀请学生上台体验“生、旦、净、丑”角色化妆,勾勒京剧脸谱,并教唱经典选段,进行表演示范。学生们在亲身体验中,近距离感受到了京剧艺术的独特韵味与深厚底蕴。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为深化京剧在年轻一代中的影响力,淄博市演艺中心与淄博职业技术大学携手推出《京剧的鉴赏与实践》选修课程。课程内容丰富全面,涵盖京剧起源发展、艺术特点等,通过理论讲授与课堂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京剧艺术的魅力。老师亲自示范、分组教学,极大提升了课堂互动性,实现了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到京剧艺术参与者、传承者的转变。这一创新举措为京剧传承注入了源头活水,为培育专业人才筑牢了根基。
淄博市演艺中心积极响应文化惠民号召,不断创新演出形式与内容,扎实开展各类惠民演出活动,持续深入基层、学校、景区、企业,让优质文化资源真正走到群众身边。
京剧传承离不开“口传心授”的传统教学方式,这不仅有助于学生领悟京剧精髓,更能培育新一代演员与观众。基于此,下一步,淄博市演艺中心将在淄博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开设青少年戏剧课堂,整合优质师资力量,采用系统化、专业化教学模式,针对青少年特点设计课程内容,从基础唱腔、身段训练到经典剧目排演,全方位培养青少年对京剧的兴趣,提升专业素养,为青少年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京剧魅力,增强文化传承的自信心与责任感。
“淄博市演艺中心将继续深耕京剧传承事业,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与教学方法,让更多青少年走进京剧艺术殿堂,成为京剧传承的新生力量,让京剧这一国粹艺术在淄博这片土地上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淄博市演艺中心党总支书记、主任裴涛的话语,道出了对京剧传承发展的坚定信念与美好愿景。
在时代浪潮中,淄博市演艺中心正以不懈探索与创新实践,书写着京剧文化认同与传承发展的崭新篇章。
编辑:孙鹏
审核:单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