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以下简称“青研班”)自2022年9月在京开班,招收54名来自25个院团的青年演员,涵盖6个戏曲剧种。三年间,邀请20余位专家讲授18门文化课,30位名家举办艺术讲座,拓展学员视野。专业教学上,聘百余位艺术家传授300多出传统剧目,确保经典技艺高水平传承。
其中,来自国家京剧院的七位青年演员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积极汲取各流派的艺术精华,跟随多位京剧名家学习,认真钻研前辈艺术家的表演风格和技巧,艺术水平得到了全面提高,展现出了青年戏曲从业者的活力与风貌。
2025年1月9日,国家京剧院青年艺术工作者收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后,全体学员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大家表示,不仅要向前辈和老师虚心学习,更要勤学苦练,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新征程上,青年演员要勇担使命,为传承中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艺术简历
刘垒,国家京剧院二级演员,工文武老生,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先后师从张少春、叶蓬、陈志清、李崇善、陈国卿、陈曾堃、吴泽东、杜鹏、贾劲松、于魁智等老师。2023年入选“艺苑擷英”全国优秀青年艺术人才。曾多次参加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大型演出活动,并多次赴英、美、法、意大利、加拿大、爱莎尼亚等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演出,为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用京剧艺术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做出积极贡献。
“青研班”丰富的理论课程为刘垒打开了一扇全新的认知之窗。戏曲美学、京剧史论等课程,从理论的高度重新审视京剧艺术。刘垒深刻认识到,京剧不仅仅是舞台上的表演,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这使刘垒在表演时,不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模仿,而是能够深入角色内心,思考如何通过自己的表演传递出京剧所蕴含的文化精神,让观众在欣赏京剧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习感悟:
时光如白驹过隙,三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涯已悄然接近尾声。站在中国戏曲学院这片艺术的沃土上回望,那些在练功房挥汗如雨的日子、在舞台上全情投入的瞬间、在课堂里潜心钻研的时光,如同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在脑海中浮现。作为一名京剧老生演员,这三年不仅是技艺的精进,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在此,我想用文字记录下这段难忘的旅程,分享我对京剧艺术的感悟与思考。
记得刚进入“青研班”时,我怀揣着对京剧艺术的热爱,却也带着几分忐忑。面对再一次回到母校进修,我既兴奋又深感压力。兴奋的是能够再次深入学习这些凝聚了无数前辈心血的杰作,压力则来自如何突破自我,将自己的艺术演绎得更加传神。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我逐渐找到了方向。老师常说:“京剧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感悟。”这句话让我受益匪浅。我开始从单纯的“学戏”转向“悟戏”,不仅学习唱腔、身段,更注重揣摩角色的内心世界。
在叶蓬导师的指引下,我跟随于魁智老师学习了《失·空·斩》《奇冤报》《将相和》《满江红》《野猪林》等剧目,老师毫不吝啬地将几十年来的舞台经验传授给我,从唱腔的韵味、身段的规范,到人物情感的把握,都给予我细致入微的指导。
舞台实践是京剧学习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青研班”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演出机会。在汇报演出中,我参演《失·空·斩》《奇冤报》《打金砖》《四郎探母》《红鬃烈马》《龙凤呈祥》等剧。汇报演出的同时与其他院团的同学交流学习,都是我成长的阶梯。站在聚光灯下,面对观众的目光,每一次登台都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突破自我的机会。在《满江红》的演出中,我饰演岳飞,这是一个充满爱国情怀的英雄角色。起初,我过于注重技巧的完美,反而忽略了情感的传递。直到一次演出中,当我唱到“怒发冲冠凭栏处”时,突然感受到岳飞那种壮志未酬的悲愤,情绪瞬间爆发。那一刻,我真正体会到了“戏如其人”的含义——演员必须与角色融为一体。这些舞台实践,让我学会了如何根据现场气氛灵活调整表演节奏,如何用自己的表演打动观众的心。三年的学习生活,不仅让我在艺术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更让我在为人处世方面有了很大的成长。“青研班”里,同学们来自不同的地区和院团,但我们都怀着对京剧的热爱相聚在一起。大家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切磋,共同进步。我们一起在排练场里挥洒汗水,一起为了一场演出而全力以赴,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经验。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收获了珍贵的友谊。
在延续以往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第七届“青研班”着力加强学员艺术实践的提升和创作能力的培养,先后在京集中举行28场教学汇报演出,在各地进行教学实践演出200余场。学员在专业学习的同时,积极参与艺术创作,创作排演新剧目50余部,是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积极践行和生动体现。
毕业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京剧艺术博大精深,我深知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坚守在京剧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我会努力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深入研究京剧的表演艺术,不断挖掘和传承经典剧目,同时也积极参与新剧目的创作,为京剧艺术注入新的活力。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表演,让更多的人了解京剧、喜爱京剧,让京剧这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回首这三年,我深深感恩母校的培养,感恩老师的教诲,感恩同窗的陪伴。中国戏曲学院不仅教会了我技艺,更让我懂得了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传承经典,开拓创新。我将带着这三年积累的宝贵财富,继续在京剧艺术的道路上砥砺前行,用一生的时间去感悟、去实践、去传承这门博大精深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