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以下简称“青研班”)自2022年9月在京开班,招收54名来自25个院团的青年演员,涵盖6个戏曲剧种。三年间,邀请20余位专家讲授18门文化课,30位名家举办艺术讲座,拓展学员视野。专业教学上,聘百余位艺术家传授300多出传统剧目,确保经典技艺高水平传承。
其中,来自国家京剧院的七位青年演员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积极汲取各流派的艺术精华,跟随多位京剧名家学习,认真钻研前辈艺术家的表演风格和技巧,艺术水平得到了全面提高,展现出了青年戏曲从业者的活力与风貌。
2025年1月9日,国家京剧院青年艺术工作者收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后,全体学员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大家表示,不仅要向前辈和老师虚心学习,更要勤学苦练,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新征程上,青年演员要勇担使命,为传承中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艺术简历
朱虹,国家京剧院二级演员,工(梅派)青衣、花衫,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先后师从李玉棠、张晶、王志怡、马小曼、李维康、刘秀荣、王晓燕、冯海荣、马帅、李胜素、李红艳、沈世华等老师。2015年赴英国主演全本《霸王别姬》,饰演虞姬,被英国主流媒体给予最高赞誉,荣获五星级评分;2019年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年度“名家传艺”项目;2019年赴意大利切赛纳主演经典剧目《白蛇传》,饰演白素贞,向欧洲观众展现了国粹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青研班”的学习进一步挖掘了梅派艺术的精髓。通过研习梅派经典,朱虹领悟到,表演需从人物内心出发,而非单纯模仿外在程式,从而实现从“技艺传承”到“文化传承”的跨越。研学过程中,朱虹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以梅派“中和之美”为审美追求,以“以戏载道”为文化使命,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为京剧艺术的当代复兴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种对梅派艺术的深入理解与实践,不仅提升了演员的艺术素养,更使传统剧目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学习感悟:
在“青研班”的学习,充实且受益匪浅,一转眼就到了毕业季。回想起这三年的学习时光,点点滴滴,仿佛就在昨天。记得我学习的第一个剧目是《穆桂英挂帅》,李胜素老师说,这个戏对于我这个年龄来说还是有点早,因为穆桂英年近半百,想要演好她,需要时间的沉淀和年龄的增长,才能慢慢体会人物,符合人物气质。在表演时,年龄感要在脚步、手势的位置和嗓音处理上有所不同。脚步方面,角色年龄越长,脚步就要适当大一些,不能有太多碎步,腰也要更沉一些,不会有太大的腰身动作。就拿《捧印》一折来说,穆桂英有三个表演层次。首先第一个层次,她出场时所唱的【西皮慢板】,展现了金花文广进京打探军情,作为母亲在家中担忧的心情。第二个层次是她先见到儿女归家后的喜悦,后是听到文广夺回帅印时的复杂心理。此时的穆桂英年近半百,归隐多年,如今两个不懂事的孩子把帅印带回家中,她是满怀担忧并且迫切想要把帅印还回朝廷。第三个层次是老太君得知帅印又到杨家,既兴奋又激动,并命令穆桂英挂帅出征,万万不可交还帅印,穆桂英从起初的拒绝,到慢慢受到老太君情绪的感染,加上自己虽然久居家中,但还是十分惦念国家大事,国家有难自己不能坐以待毙,经过一番纠结思考,最终决定领兵上阵。
后来我所学习的《谢瑶环》是国家京剧院杜近芳老师的代表剧目,作为国家京剧院的一名演员,我一直向往着能把这出戏学下来。这出戏的难点在于剧中有女扮男装的戏份,要经历两次变换,三次赶妆,唱段高昂激亢且繁杂多变,要兼顾小生与旦角两种表演形式。如何区分人物,如何做到角色心理的快速转换,以及在频繁的赶妆中如何保持自己的状态是我在这出戏的学习中着重提升的素养。
我还学习了《太真外传》《廉锦枫》《洛神》等梅派代表剧目。《廉锦枫》是一出花衫戏,由于人物年龄很小,所以在表演的时候脚步要小一点、碎一点,一路上见到的景色以及路上的新鲜事物都需要用丰富的眼神和肢体表现出来。这出戏不仅需要边舞边唱,调整好呼吸,保持唱腔平稳,还有一些探海、下腰、翻身等技巧。我经常感叹这一出戏看似简单,实则极其考验演员的功力。《生死恨》是梅派剧目唱腔最丰富的剧目,凝聚着梅派艺术的“中正平和,含蓄深远”的美学精髓。整部剧贯穿着浓郁的压抑心情,需要通过眼神收放来塑造韩玉娘从隐忍到爆发的情感线,这些细腻的眼神不是简单的表情模仿,而是需要演员对人物有着透彻的理解才能建立完整的内心影像,再加上对每个拖腔、每个装饰音的细腻处理,表现梅派唱腔的含蓄中见深情的内核。
北京毕业公演《太真外传》
“青研班”的三年里,不仅学习了专业剧目,在理论方面也安排了丰富的课程,为我们打开了戏曲艺术的另一扇窗。戏曲史论课上,追溯戏曲艺术的起源与发展,领略不同历史时期戏曲的独特魅力;戏曲美学课上,我们探讨戏曲艺术的审美规律和艺术特征,提升对戏曲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还有编剧、导演等方面的课程,让我们从不同角度了解戏曲艺术的创作过程。这些理论知识如同基石,为我们的艺术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我们不再仅仅是盲目地模仿,而是能够从理论的高度去理解和把握戏曲艺术。更令人难忘的是那些在艺术上成就斐然的艺术家老师们的讲座。他们带着自己丰富的艺术经历和人生感悟,向我们娓娓道来他们在艺术道路上的点点滴滴。他们分享了自己如何从一个怀揣艺术梦想的年轻人,经过无数次的挫折与磨难,最终在戏曲舞台上绽放光彩。他们谈到了在艺术创作中的坚持与创新,在面对困难时的勇气与毅力,以及对戏曲艺术的热爱与执着。在工作多年后,我更加清晰明白要想在舞台上有更大的提高,走得更远,是需要理论武装实践的,让内心更加充实,我塑造的人物才会更深入、扎实。
在延续以往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第七届“青研班”着力加强学员艺术实践的提升和创作能力的培养,先后在京举行教学汇报演出28场,在各地进行教学实践演出200余场。学员在专业学习的同时,积极参与艺术创作,创作排演新剧目50余部,是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积极践行和生动体现。
回顾在“青研班”的学习,每一出戏都让我收获颇丰,每一次学习都是一次成长。我在这些剧目的学习中,不仅提升了自己的表演技巧,更深刻地理解了京剧梅派艺术的魅力和精髓。未来,我将带着在“青研班”所积累的能量,继续在京剧的舞台上不断探索和前行,为京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