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至16日,京剧《天眼》在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通过直播与现场演出的双重形式,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兼具文化底蕴与精神力量的视听盛宴。
1963 年,南仁东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在清华园度过了奠定人生理想的求学时光。从这里出发,他带着对星空的热爱与对国家的赤诚,开启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天文探索之路。而如今,以他毕生心血 “中国天眼” 为蓝本创作的京剧《天眼》回到南仁东先生的母校,仿佛一场跨越时空的 “汇报”,让清华大学师生得以透过艺术的视角,重温校友用一生践行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校训的动人历程。
作为一部以南仁东团队建造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FAST)为蓝本的现代京剧,《天眼》自创作之初便承载着特殊的意义。贵州京剧院的主创团队耗时三年多,多次深入贵州平塘FAST 项目所在地实地采风,翻阅海量科研文献,从科学家们攻坚克难的历程中汲取灵感,最终用京剧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将 “天眼” 建造背后的坚守、奉献与梦想搬上舞台。
9月15日晚8点,《天眼》率先以直播的形式在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与清华大学师生及全国观众见面。
9月16日晚7点30分,《天眼》的现场演出更是将氛围推向高潮。新清华学堂内座无虚席,随着锣鼓声起,主演冯冠博饰演的南仁东将科学家的执着与坚毅刻画得入木三分。
对于清华大学的师生而言,这场演出不仅是一次传统艺术的熏陶,更是一次精神层面的洗礼。“没想到京剧能把科学家的故事演绎得这么动人,看完之后更能理解‘天眼’背后的不易,也更敬佩南仁东先生的坚守。” 一位同学在演出结束后感慨道。不少师生表示,《天眼》让他们看到了传统京剧在表现现代题材上的无限可能。
当传统京剧的韵律与科学探索的精神在清华园相遇,碰撞出的不仅是艺术的火花,更是精神的共鸣。《天眼》走进清华大学,既是对南仁东等科研工作者的致敬,也是对传统艺术创新发展的探索。演出前清华大学领导专程到后台来预祝当晚演出成功,并在演出后上台发表感言。
演出结束后,公安部新闻传媒中心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行风建设委员会委员、全国公安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方玉杰先生登台,向贵州京剧院赠送书法作品。作品名为《天眼永辉》,并题款写道:“祝贺贵州京剧院在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演出圆满成功!致敬南仁东先生、冯冠博先生及全体演职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