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新编戏《贞观琴缘》中的传统美学与人性温度
2025年9月19日晚,北京京剧院著名京剧叶派姜派小生名家、梅花奖得主、京剧研究生、一级演员包飞在北京长安大戏院首演新编戏《贞观琴缘》。此戏是北京市宣传文化高层次人才培养资助项目。
《贞观琴缘》以两个多小时的篇幅,将观众带入盛唐气象与个人情感的微妙交织中。这不仅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一次与传统戏剧美学的深度对话!
《贞观琴缘》作为一出以小生为主的新编戏,包飞与此戏颇有情缘。尤其是剧中“逼侄赴科”这一折,包飞早在上大学时候,中国戏曲学院的赵景勃、张关正老师请来了川剧表演艺术家晓艇老师来到学院,向包飞传授这出“逼侄赴科”。通过学院的重新整理加工,在1997年把这出折子戏搬上了舞台,受到了戏迷朋友们的热烈欢迎。包飞在2011年争夺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时候,四出折子戏中就有“逼侄赴科”,得到了专家和观众朋友们的高度赞誉。多年来,包飞一直有个愿望,希望将“逼侄赴科”排成一出大戏,为小生行当多创作一出优秀剧目。今年的北京宣传文化高级人才资助项目帮助包飞圆了这个艺术之梦!
《贞观琴缘》共分七场,分别为落榜、投观、琴挑、训徒、还诗、逼侄、追舟(也叫秋江)。主要讲述的是书生潘必正,科考中身染急病落第而归。想到姑母主持女贞观多年,观内必定清静,继续苦读来年再考,老观主念姑侄之情,将必正留在观中读书。女贞观中有位道姑陈妙常,因家道中落母女为战乱逃离家乡中途失散,妙常为保贞节,暂在女贞观出家,烦闷时抚琴以消心中不悦。必正出来听到云房琴声,走进去并以琴会知音,日久生情互定终身。被妙清窥见,众人私下议论,老观主知晓后怕坏女贞观名声,逼必正立即离观临安赴科,必正无奈离观乘船奔临安,妙常私离女贞观急追必正,二人在秋江河中相会。
《贞观琴缘》的前半场延续正剧的庄重典雅,后半场则悄然转入轻快幽默的调性,转接无痕;这种节奏变化不仅缓解了观众的情绪疲劳,更暗合了盛唐文化包容万象的气度。结局的美好处理既不落俗套,又给予观众情感满足,体现出创作者对传统戏剧“大团圆”模式的现代诠释。“逼侄赴科”作为全剧的核心场次亮点颇多,不单有小生的扇子功,还有单腿儿站立(金鸡独立),而且还要拿一个凳子单腿走云步,难度非常大。还有飞跪、褶子功等多种技巧。包飞的功底扎实,技艺娴熟,舞台经验丰富,将人物演绎得鲜活灵动、耐人寻味。最后一场的《秋江》,著名丑角儿、一级演员梅庆羊饰演的艄翁和优秀青年演员陈张霞饰演的陈妙常为该剧增添亮色。艄公的幽默、诙谐、老练,通过矮子步、圆场、灵活的划桨动作体现,充满了生活气息。陈妙常的焦急、羞涩、害怕,通过跌跌撞撞的步态、水袖的抖动、身段的摇摆来表现,展现了少女的柔弱与情急。动作即剧情,剧情即动作,两人的每一个动作都不是孤立的技巧展示,而是在推动剧情。船身的每一次摇晃,都是因为陈妙常心急催促;艄公的每一次故意戏弄,都加剧了戏剧的喜剧张力和人物性格的刻画。
《贞观琴缘》最值得称道的是它在尊重传统基础上的创新精神。它没有简单地复制老戏,而是找到了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审美需求的连接点。后半场的幽默桥段,自然而不突兀,真实而不虚夸,既保留了京剧的表演特色,又引起了当代观众的会心一笑。这台戏的成功在于它超越了单纯的形式美,通过音乐、舞蹈、戏剧的融合,唤起了观众对中华文化的集体记忆与情感共鸣。当最后一声琴音落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段姻缘的圆满,更是一种文化血脉的延续。
《贞观琴缘》所有演员的每个台步的尺寸、每个水袖的甩动、每个眼神的流转都经过精心设计,既遵循京剧程式化表演的传统,又注入了现代人对角色心理的理解。包飞饰演的角色在拿捏上尤为出色,将人物内心的矛盾变化与成长通过细微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眼神的运用传递出来,即使坐在最后一排的观众也能感受到那份情感张力。
这出戏剧本整理改编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孙元喜先生。包飞创作的这出《贞观琴缘》,虽然故事情节大家都非常熟悉,潘必正、陈妙常的故事和昆曲、川剧、京剧《玉簪记》剧情一样。但是截然不同之处就是舞台的调度,唱腔的设计,包括服装都有很大不同之处。开幕曲和所有的幕间曲,很多的背景音乐和整个主题非常贴近,不单作曲有孙元喜老师,还有宋昊宇、汪佳颖、刘畅、张贝勒,五个人作曲,在音乐和唱腔方面都有很多突破,非常符合每一个人物身份。该剧的服装设计堪称移动的唐代绘画。每一个人物、每一件戏服都不只是简简单单历史的复刻,更是情感的外化——潘必正褶子上的金线刺绣在灯光下流转着风流才子的光芒,陈妙常襦裙的轻盈薄纱随风摆动时仿佛绽放的蓓蕾花朵。这些服装不仅精美,更与人物性格、剧情发展形成了微妙呼应,实现了外观华丽与内涵丰富的精美统一。
《贞观琴缘》证明了传统艺术的生命力不在于博物馆式的保护,而在于它与当代对话的能力。它既是一曲盛唐的赞歌,也是一次京剧艺术的美丽蜕变,为传统戏剧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精彩样本。包飞老师这样的创作和演出,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京剧小生艺术在新时代依然能够奏响动人心弦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