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叠翠,两江流光,10月31日晚,重庆川剧艺术中心京腔绕梁,戏韵悠长。作为“福耀菊坛 典范长存”京剧大家沈福存先生艺术成就展演(重庆站)首场演出,沈福存先生经典折子戏传承专场精彩亮相。程联群、李晓兰、刘铮、万晓慧、刘丹丹等沈福存先生的弟子和学生,携手宋小川、张军强等京剧名家和优秀青年演员,用沈先生生前的五个经典唱段,让沈氏表演艺术的精髓再度光彩绽放。
沈福存先生有着“四川梅兰芳”“山城张君秋”的美誉。他1935年生于重庆巴南,13岁入厉家班学艺,1949年首次登台演出,艺术生命长达70余年。他是国家级非遗项目京剧代表性传承人、一级演员,曾任中国戏曲学院特聘教授、重庆京剧院终身艺术顾问。他编创的唱腔入选《京剧著名唱腔选》,获第七届中国金唱片奖、全国京昆艺术终身成就奖等。他的代表作品《玉堂春》《王宝钏》《凤还巢》《春秋配·捡柴》,被誉为标志性的“沈氏三出半”。2021年11月11日,87岁的沈福存在重庆辞世。
2025年是沈福存先生诞辰90周年。为致敬戏曲大家,传承京剧经典,由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中国文联戏剧艺术中心、重庆市文学艺术联合会共同主办了“福耀菊坛·典范长存——京剧大家沈福存先生艺术成就展演”(重庆站)活动,通过10月31日晚的折子戏传承专场和11月1日晚的表演艺术传承晚会,让“山城张君秋”的艺术风采再现于家乡重庆的舞台。
五折经典唱段再现大家风采
传承,是这台折子戏专场演出的内核所在。当晚上演的5个折子戏,均为沈福存先生亲自传授给后辈的经典片段。沈氏表演艺术的精髓,正是在这些优秀后辈的不断演绎中代代相传,令世人惊艳。
首个亮相的剧目是沈福存先生曾于1955年首演的《奇双会·写状》。这段折子戏改编自明代陕西褒城李奇的冤案故事,以公案为主线融合家庭伦理冲突,通过新婚夫妇协作申冤的喜剧手法处理悲剧内核。全剧以吹腔形式演绎,沈先生弟子刘丹丹扮演剧中主角李桂枝。▲10月31日,重庆川剧艺术中心,《春秋配》演出场景。记者 李雨恒 摄
阔别舞台20多年的重庆籍京剧名家李晓兰,主演了沈先生的代表作《春秋配·捡柴》。这段折子戏讲述了少女姜秋莲因受继母虐待,与乳娘到郊外捡柴,书生李春发路过,见秋莲悲泣,问明缘由,赠银给秋莲买柴回家的故事。“这出戏是几十年前我在重庆艺术学校京剧班的时候跟沈老师学习的,虽然我已经20年没登台了,但为了纪念老师,我还是从头开始复习,我想以最好的状态向老师致敬。”
“梅花奖”得主、湖北省京剧院一级演员万晓慧主演了沈先生1963年首演的代表作《状元媒》,讲述了宋朝柴郡主与杨延昭的一段曲折浪漫故事。她深情的演绎和婉转的唱腔,赢得了观众热烈鼓掌。
国家京剧院旦角演员刘铮,联袂“梅花奖”得主张军强演绎了沈先生的代表作《武家坡》。剧中,王宝钏独居破瓦寒窑18年,与薛平贵重逢却不敢相认,两位名家的精湛的演技和优美的唱腔将这个故事展现得感人至深。
压轴亮相的《玉堂春·会审》由沈先生弟子程联群和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宋小川等联袂表演。剧中,王金龙、苏三经历一番波折得以破镜重圆,终成姻眷。苏三内心的坚定和对爱情的忠贞令人印象深刻。
外地“沈迷”来渝共襄盛举
作为极具艺术感染力的一代乾旦翘楚,沈福存先生的舞台生涯长达70余年,他曾带着代表作“三出半”唱遍了北京、天津、西安等全国戏窝子,以精湛的演技收获了无数粉丝。折子戏传承专场演出当晚,重庆川剧艺术中心热闹得像过年,除了重庆本地戏迷外,还有不少“打飞的”来看戏的“沈迷”。年近八旬的京剧票友邵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这场演出是一场致敬,也是一次跨越时空的传承,能够看到沈先生的艺术有这么多传人,我非常高兴!”邵先生说,自己本是重庆人,退休后移居上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父亲就是‘厉家班’的戏迷,我小时候被父亲带着看戏,就这样记住了沈福存先生,看了几十年,可以说喜欢了一辈子。沈先生能在重庆把京剧艺术发扬光大,真的非常不容易,他是重庆的骄傲,也是京剧的传奇!”
身为名票,邵先生认为,沈福存先生不甘重复前人的表演,大胆突破行当壁垒,以自己独到的理解和精密的构思,将角色内在情感外化为人物的鲜明个性,表达细腻而传神,让经典老戏在新的时代焕发出崭新的艺术风貌,提升了京剧舞台的表现力与创造力,实现了京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传承精神,主办方还精心安排了为大学生赠送沈福存先生相关著作的活动。重庆川剧艺术中心大厅,还展出了沈先生生前的戏服、头饰等珍贵遗物。即将于11月1日晚亮相的表演艺术传承晚会更加星光熠熠,包括沈先生长女沈铁梅等在内的众多名家将联袂登台,精彩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