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张君秋先生诞辰105周年系列演出将在津举行 记者专访亲传弟子赵秀君
“最好的纪念 是在传承中发扬张派艺术”
近日,记者从天津市青年京剧团获悉,天津纪念张君秋先生诞辰105周年系列演出将于11月7日、8日,在天津中华剧院举行,由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团长赵秀君携手张克、石晓亮等名家,为观众带来《珠帘秀》《楚宫恨》两出大戏,全面展现张派艺术风采。
作为张君秋大师亲传弟子,赵秀君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回忆自己拜师学艺的点滴,她动情地说:“在我看来,最好的纪念,就是在传承中发扬张派艺术。”
“传承大戏”纪念先师
“选择这两出戏作为今年纪念张先生的演出剧目,也是经过精心考虑的。”赵秀君对记者说。
《珠帘秀》为一出新编历史剧,赵秀君介绍,在遵循传统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创新,体现“守正创新”的理念,强调以唱念做打服务剧情,而非形式堆砌。《楚宫恨》的剧本,是程砚秋先生给张君秋先生的,“现在我主演的这个版本,保留原剧精华,删减拖沓部分,人物更立体。”尤其中间长达15分钟的念白加唱腔,特别能打动观众,展现出戏曲表演的情感表达。赵秀君说,此版《楚宫恨》自2002年首演后,在京剧艺术节等重大展演中,不但广获好评,剧目与个人频频获奖,去年更是成为国家艺术基金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当时,面对50名来自全国各院团的学员时,我就想起了张先生手把手为我说戏的日子。”“多年来,我不断重复看先生留下的演出录像。”赵秀君说,几乎每每都能从中领悟到各种张派艺术的精妙之处,张派强调唱腔需有规矩中的自由,声音应圆润典雅,符合古典女性气质,“不是现在的现代流行化处理,而是追求‘静中取动’的审美境界。”
“我也回看自己每场演出,不断调整细节,力求表演内外统一,传递美好情感与正能量,体现青衣角色的尊严与张力。”
赵秀君自幼受家庭文艺熏陶,多次观看张君秋先生的《望江亭》电影,十分崇拜张派。11岁考入天津戏校后,她一度对戏曲唱腔感到迷茫,直到听到张君秋的《苏三起解》才豁然开朗,有了学戏的强烈欲望。
1990年,年轻的赵秀君为获得参加徽班进京200周年纪念演出的资格,在戏校老师的带领下拜访张君秋,“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先生本人。”当时赵秀君演唱了《秦香莲》,得到了张君秋的认可。此次演出中,赵秀君获奖,且奖项由张君秋先生亲自颁发,张先生也因此记住了她。
1991年,赵秀君调入天津市青年京剧团。1993年,在张君秋从艺60周年纪念活动上,赵秀君受邀演出,赢得长时间掌声。次日宴会,现场有人提议张君秋先生何不收下赵秀君为徒,张先生欣然同意,“什么也没准备,我就以桌子上的盆花为礼,先生则在菜单上写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回赠。”赵秀君成为张君秋先生的正式弟子,也是最小的弟子。“来三遍”的高标准要求
此后,张君秋对赵秀君悉心教导,口传心授张派经典剧目。
“我至今仍记得,1995年第一届京剧节期间,75岁的张先生跪在地上为我做示范,即便心脏不适,服药后仍坚持指导。”在录制“音配像”工程时,张君秋要求极高,“当时,我在先生家里学戏,他总是要求‘先来三遍’,然后‘饭后再来三遍’,一天下来十几遍。”赵秀君现在想来,老一辈艺术家每日清晨喊嗓、练功、吊嗓、排戏,常年高强度训练方能成才,“这是我们应当继承和坚持的。”
时至今日,随着阅历增加,赵秀君也逐渐领悟老师所言“你怎么演都对”的高阶境界,她将其解释为:“表演自然贴合人物,达到360度立体呈现,背影亦有戏。”在她看来,对张先生最好的纪念,就是在传承中发扬张派艺术。
派在天津兴
津派戏曲文化中,至今也能感受到大师心血的浸润。从另一个角度说,天津亦是张君秋大师艺术展现及传承发展的热土。
1937年,17岁的张君秋首次到津演出,为当时名角王又宸所邀挂二牌,地点在当时天津最高的戏曲舞台中国大戏院。张君秋主演或合作演出的《玉堂春》《二本虹霓关》《红鬃烈马》《六月雪》等剧目,给天津观众留下了极好的印象。记者在1937年的《天津商报》的演出广告上发现,3月31日报上仅以“初次来津 青衣花衫”介绍,4月2日则又加上两句“色艺双佳 唯一王派”。不久,报上有评论称:“资质虽浅,处处认真……努力前进,余有厚望焉。”此后,张君秋随马连良扶风社或自组班社来津,亦在中国大戏院登台,愈发“红”了。
在天津,有一种说法是,张派艺术是在天津兴盛起来的。网络戏曲UP主“戏迷知音”介绍,1986年3月1日至9日,为庆祝张君秋舞台生涯50周年,在天津举办了张派艺术展览演出,在天津中国大戏院举行,张君秋及京、津、沪、鲁、鄂、黔等地工作的弟子,以及曾与张君秋同台合作的演员、当时的名家名角纷纷到场。“当时,戏曲并不景气。”“戏迷知音”说,精彩的演出全面展现了张派艺术以及张君秋的杰出贡献,引起相当大轰动,“‘张派’之名从天津打响,是无可争议的。”
也是从这一年,张君秋先生受邀担任天津市青年京剧团艺术总顾问,主导开展了著名的“百日集训”,又成为《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文化工程的艺术总顾问,为京剧传承做出了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