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文化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的渴求和需要,在文艺政策和方针的主导下,文化艺术出现了多元发展的新气象,文化生态和体制机制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的创新格局。截止2010年6月,“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全国民营艺术院团已经超过6800家,”(裴晓松:《民营职业剧团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大部分地方戏、歌舞、杂技、曲艺、皮影和魔术,这6千多个民营剧团中,作为国剧的京剧,“上海徐汇燕萍京剧团”是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民营京剧团。挂牌成立几年来,他们用辛勤的汗水和勤奋的艺术实践,为民营团走出了一条别样的发展道路。
一、勇于实践敢为人先的民营京剧团
鲁迅先生曾称赞:“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在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之时,周燕萍敢为人先,依然离开了国有单位,为弘扬京剧艺术,发扬国粹的优秀传统,同时也为自己在艺术上的发展,以个人名义于2003年在上海组建了“燕萍文化艺术工作室”。工作室成立后,没有资金,没有设备,没有演出场所,困难重重。既然选择了就要迎难而上,周燕萍没有被困难所吓倒,而是积极主动,迎难而上,决心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艺术天地。周燕萍深知自己的工作室与国有京剧院团在各种条件上是无法相比的,但是,为广大观众演戏、演好戏却是共同的目标。她凭借自己平时积累的经验,首先从普及工作开始,多次走进校园,在学校开展普及京剧的工作,赢得了青年人的热爱和肯定;还多次下基层走进社区,组织票友学习班,在群众中做普及和宣传工作;她还深入部队并远至新疆建设兵团慰问演出,她为自己在不断的演出中获得的肯定和赞扬而欣慰。在工作室这个全新的领地里,虽然辛苦,每天为生计所奔波,但她感到自己是充实的,她感到自己获得了自由飞翔的天地,也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在普及和宣传京剧艺术的同时,周燕萍一刻也没有忘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她先后举办了主题为“传承与创新、关注与发展——迎新春周燕萍现代交响京剧独唱音乐会”,以“老曲新唱”为主题的“周燕萍京剧独唱音乐会”,“周燕萍——京剧演唱会”等,还随上海演出团赴马来西亚为庆祝我国与马来西亚建交30周年演出。此外,在各种演出会上周燕萍还演出了传统剧《捧印》、《坐宫》、《穆桂英挂帅》、《断桥》等,演出了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赵一曼》等等。2004年,“燕萍文化艺术工作室”首演了新创作排演的新戏《道观琴缘》,在这出根据昆曲整理改编的新作中,她继承传统,大胆创新,凭借自己的艺术才华,成功的登上了文化部主办的“第五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的舞台,荣获二等奖的好成绩,成为民营单位惟一的获奖者。为了进一步搞大搞强自己所开辟的事业,2009年8月正式挂牌成立“上海徐汇燕萍京剧团”,热爱京剧事业的陈惠福担任董事长,周燕萍担任团长兼执行董事。在上海徐汇区委宣传部、上海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创作中心、徐汇区文化局、上海京剧院等单位的关爱和支持下,一个全新的民营京剧团就此诞生。在此后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剧团风生水起,红红火火,连创佳绩,创作、演出了两台大戏和多出小戏,走上了传统戏与现代戏相结合、改编和原创相结合、逐步占领市场和提高剧团实力相结合并形成剧团特色的健康发展之路,成为上海市122家民营中的星级企业,原创京剧《黄道婆传奇》先后两次获得上海市戏剧创作演出大奖,周燕萍也因此获得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的光荣称号。
二、周燕萍——一只涅槃的火凤凰
民营剧团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产物,它为体制改革提供了值得重视的经验。有相当一部分民营剧团,挑班的都曾是国家院团的著名人物或主要演员,燕萍京剧团也不例外。周燕萍既是上海徐汇燕萍京剧团团长,也是团里的台柱子,她挚爱京剧,京剧是她永远的追求,因京剧她从小就刻苦学戏,成为一名优秀的京剧演员,因京剧她辗转上海寻梦,因京剧她离开国家单位而自组剧团,她说“京剧让我找到了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价值,我只想为京剧事业、我们的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这是周燕萍发自肺腑的心声。
说周燕萍是一只涅槃的火凤凰,不仅在于她对京剧的挚爱,还在于她今生为京剧造次于此,立命于此,为此不离不弃的坚强决心和信念。周燕萍从小就爱上了京剧,学习京剧起步较早,1974年考入江西省文艺学校京剧班,师从王瑶桢,少时的她玲珑、聪慧,所以被安排攻学花旦行当,先后学会了《红娘》、《金玉奴》、《拾玉镯》等旦角演员的当家戏。20世纪70年代正是样板戏演出的红火时期,天资聪慧的她几乎学会了所有样板戏的唱腔,这为她日后在各种场合轻松地演唱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由此,演唱样板戏选段也成为周燕萍艺术人生的一个鲜明特点。毕业后,周燕萍被分配到了江西省上饶京剧团。当周燕萍的演艺事业刚刚开始不久,戏曲出现危机,跌入低谷,她所在的剧团解散。树倒猢狲散,何去何从,今后的路怎么走,周燕萍曾一度苦恼过。为了生计也为了自己喜欢的演艺事业,在迷茫中周燕萍开始向声乐方面发展,几年中她下广东、上福建,受当地歌舞团的邀请而加入了歌舞演出的行列。可是,无论在何地何种舞台演出,周燕萍始终不能释然自己的京剧情结。于是,京剧戏歌成为周燕萍演出的拿手节目。1989年周燕萍有幸到上海音乐学院学习,三年中她系统学习了演唱方法、演唱技巧,得到了科学发声的正规训练,演唱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功夫不负有心人,此后几年中她演唱的《送瘟神》等多首京戏歌在全国多项大赛中获得金奖。离开解散了的剧团,这是周燕萍第一次无奈地离开国有剧团自谋生路。路,虽然艰辛,但她始终不渝地前行,学会了一身的本领,开拓了自己的艺术视野,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这是一次涅槃后的新生。
对此她并不满足,依然回归京剧,拜师在许美玲老师名下,开始了新一轮的学习和发展。在许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周燕萍开始全面、系统地钻研梅派表演艺术,掌握了《玉堂春》、《霸王别姬》、《二进宫》、《四郎探母》、《宇宙锋》等传统戏,并先后多次举办折子戏专场和《四郎探母》、《沙家浜》等整出剧目的专场演出,得到广大观众的承认和喜爱,成为集花旦、青衣为一身的优秀演员。1999年周燕萍来到上海京剧院,期盼在这里实现放飞京剧理想的愿望。上海曾经是京剧的大码头,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程砚秋、梅兰芳等许多京剧名家都曾经到这里演出,繁华的大上海为老一辈京剧艺术家的成名起到了不容置疑的作用。周燕萍试图沿着大师们的足迹也来上海搏击一番,以实现自己献身京剧事业的梦想。上海京剧院是一个人才济济、奋发有为的京剧大团,各路行当一应俱全,人强马壮。来到这里她先是高兴,不久就为演出机会少和上海大环境的变化而感到焦虑。加上时代变了,体制机制变了,观众群变了,如何在这里搏击才能实现自己多演戏、演好戏的愿望,周燕萍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2003年她毅然离开了上海京剧院,自己挑班,重打锣鼓新开张,办起了自己的工作室。2009年8月,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民营京剧团,这是周燕萍又一次涅槃后的重生,周燕萍就是在燃烧中飞出的火凤凰。
周燕萍不但重视到社区、学校为最广大的观众演出,重视京剧的普及工作,还将创作演出原创剧目作为新的艺术追求。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她先后担纲主演了《道观琴缘》、《黄道婆传奇》和《涅槃之夜》三部大戏中的主角,并以这三部戏的精彩表演,在北京的戏曲舞台上赢得了观众的掌声,使人们对周燕萍和“燕萍京剧团”有了更多的认识。同时也再次展现了自己的艺术才华。“燕萍京剧团”以如此之大的魄力创作演出的新剧目使戏曲界的同仁们刮目相看。周燕萍基本功扎实,有付好嗓子,嗓音高音区高亢、明亮,低音如潺潺流水,甜润、柔美;舞台扮相大方、端庄,表演声情并茂。《道观琴缘》是剧团排演的第一部大戏,剧中周燕萍发挥自己的表演艺术特长,将一个期盼爱情的少女陈妙常貌美、多情、才华横溢、善抚琴瑟的形象表演的活灵活现,与扮演潘必正的中国京剧院著名演员于万增共同演绎了一曲“有情人终成眷属”的青春之歌。《黄道婆传奇》创作于2010年,周燕萍在剧中扮演黄道婆,从少女直到老年去世,时间跨度大,这样的角色给演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周燕萍以少女时的苦难和纯真,中年时的坚强和执着,老年的心仪和回归,很好地把握了角色执着的性格和不畏艰难的创业之路。这出戏基础好,有地域特色,是观众熟悉的题材,经过认真的打磨,这出戏一定会成为剧团的“看家戏”。《涅槃之夜》是为纪念《讲话》发表70周年和为党的十八大献礼而特别排演的一部多媒体音乐京剧,剧作描写在1949年11月27日那个腥风血雨的晚上,以江姐、许云峰为代表的三百多共产党员在迎接黎明的曙光中所表现的坚定信念和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周燕萍以端庄的扮相、嘹亮而起伏有致的演唱,成功塑造了江姐的革命者形象。用多媒体的形式演京剧,作为一种新的形式,周燕萍和他的团队希望能为京剧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种勇敢的探索精神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