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其虎参加第三届亿达之声夏季艺术节的演出。
7月31日晚,第三届“亿达之声”夏季艺术节迎来了一场重头戏。来自国家京剧院一团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们为滨城戏迷奉献了一场国粹盛宴。
演出中,一位帅气儒雅的中年男子上台一亮嗓便得了个满堂彩。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叫好声不绝于耳。这位低调的艺术家便是国家一级演员,首届“梅兰芳金奖”获得者、当今最具实力的小生之一江其虎。当晚,在滨城戏迷此起彼伏的叫好声中,江其虎两次返场,他声音坚实明亮,演唱刚柔相济,特别是大小嗓的结合圆润自然,让观众们领略到小生这个行当的独到魅力。
演出之后,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谈起自己的京剧人生以及小生这个行当的传承与发展,江其虎眉宇间尽显对京剧艺术的热爱与执着。
壹 出身戏曲世家 从老生到小生,纯属偶然
1963年江其虎出生在一个戏曲世家,父亲是江苏淮阴的著名地方戏演员。从小耳濡目染,让他爱上了戏曲,成为了一个小戏迷。“我们是‘文革’后第一批京剧学员。很幸运遇到了很多好老师,经历了‘文革’,压抑已久的他们将全身的才艺释放到教学中,我们受益匪浅。”
15岁开始学戏,江其虎原本唱的是老生,但是几年后的机缘巧合,让他的京剧人生发生了改变。“原本嗓子很好的,但一变声,遭了,本来都想改行了。当时,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宋长荣偶然听到我在练功喊嗓,他就说,你小嗓这么好,长得也漂亮,干脆改小生吧。从此我就开始学小生了。”
江其虎说,改唱小生之后,他的艺术之路一直走得很顺,但一开始他对小生是有偏见的。“我当时认为,小生不就是演演张生、许仙,陪着旦角唱唱而已吗?而且声音很容易尖声刺耳,我不喜欢。”但1983年,江其虎在看了叶少兰老师的演出之后,他被震撼了:“看了他演的周瑜、吕布、罗成之后,我改变了原来的想法,原来小生也可以这样有阳刚之气。那次演出改变了我的人生。”江其虎说,在那之后,他便立志追随叶派,拜叶少兰为师,并深爱上小生这个行当。
贰 选材难、要求高 唱小生的苦与乐
虽说江其虎已经年近半百,可眼前的他却依然年轻、帅气,更透着几分儒雅,台上台下都不愧是极具杀伤力的“金牌小生”。谈起自己的这个行当,江其虎说,舞台下的艰辛只有“小生们”自己知道。
“小生这个行当选拔人才很难。又要文,又要武,嗓子、扮相、表现力、基本功,一样不能缺,还得会和旦角配戏。”江其虎告诉记者,从事京剧表演,特别是唱小生,需要很强的事业心。“练的是童子功,付出那么多,相对于其他的行业,甚至是行当,我们的回报有时不是那么丰厚。这就需要有一份信念和坚守。”
江其虎说,他很喜欢大连这座城市,今年已经是第二次来连演出,“我很高兴看到在今年的青年演员大赛上,大连的岳峰能够进入决赛,他进步很大,我为大连能够有这样的小生演员感到高兴,也希望他能够在这条路上越唱越好。”
在当今的京剧舞台上,相对于老生、旦角和花脸,小生显得相对比较弱,但在江其虎的眼里,这份事业值得坚守和不懈努力:“现在我在中国戏曲学院和中央戏剧学院都有课,京剧需要薪火相传,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学相长,我自己也有很大的进步。”
叁 跨界奇才 唱歌剧让我更深爱京剧
在京剧界,江其虎被誉为难得的“全才小生”,雉尾生、武小生、冠生、巾生、穷生,个个都能演绎得淋漓尽致。而更让人称奇的是,作为京剧界少有的跨界演员,这几年来,江其虎用歌剧与京剧相融合的形式,将我们的国粹艺术远播扬名。
“7月30日,我才从纽约演出回来,我现在还倒时差呢。刚刚看到《纽约时报》对我们这次《凤仪亭》演出的评价:来自中国的京剧表演艺术家用小生的演唱技巧撼人心魄地演绎了吕布的悲剧性格,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江其虎说,《纽约时报》对他们的演出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江其虎说,自己是一个喜欢挑战和创新的人,1996年,他迈出了事业上重要的一步,这一年他参与排练了国家京剧院与美国合作的古希腊悲剧《巴凯》。从此,就踏上了京剧与歌剧相融合的探索之路,并一发而不可收。
“京剧演员跨界,少之又少。一开始,我也担心,因为这个绝对是开创性的,但事实证明,我多虑了,我的创新是非常受欢迎的。与交响乐团合作,与歌剧演员搭档,用京剧的元素重新塑造人物形象,将中西方文化相融合,这就是我现在正在做的尝试,而且可以说已经成为成功的范例。”从《巴凯》到与六国艺术家合作的舞台剧《李尔》,再到国际性大合作的剧目《夜宴》,江其虎用声音征服了世界。
“跨界之后,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京剧的博大精深。演《夜宴》时,导演突发奇想,让我唱一段11分钟的咏叹调,这对于歌剧演员来讲,简直是无法想象的,但对于我们京剧演员来讲,这一点不算什么。”江其虎说歌剧演出让他丰富了舞台经历,同时也从未削弱他在京剧方面的演出,“我要做的是把中国文化融入到西方文化,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国粹艺术。努力去做,把东西留下,让后人去品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