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魁智
在喜欢京剧的人眼睛里,他是明星,在不了解京剧的人眼睛里,他是名人。十岁开始学习京剧,是目前中国“最有票房魅力的文武老生”,为了弘扬国粹,宣传京剧,几乎每年都亮相央视春晚,他就是中国国家京剧院副院长兼艺术指导、著名京剧演员于魁智。本月底,于魁智受邀助阵“亿达之声”·大连夏季艺术节系列演出活动,将再次与滨城观众面对面。
日前,他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
A. 说大连 美好印象始自1990年
电话中的于先生,语速较快、字正腔圆,虽是大腕,话语间却透着儒雅谦和。于先生不仅活跃于舞台,同时还担任国家京剧院行政职务,日程表紧凑可想而知。他告诉记者,这次到大连演出之前,先要赴香港中国戏剧节演出,而此前,他刚刚带着国家京剧院打造的大型原创京剧《赤壁》从欧洲巡演归来,可谓马不停蹄。
于魁智是沈阳人,对大连非常熟悉,从事京剧表演,来大连的次数很多,对大连的美好印象始自1990年赴香港演出前、在大连京剧院合作排练的那段时间。在他看来,大连虽然不像北京、上海城市规模那么大,但是同样很有文化底蕴,每次到大连演出,都能感受到大连观众的热情。国家京剧院与大连京剧院多年合作,在大连培养了很多观众,观众朋友非常包容演员、爱护名家,在演出之余与观众的交流中,总是能从观众中得到鼓励和支持。
于魁智对大连有特殊的好感,这不仅因为他与大连京剧院近二十年来的良好合作,也因为好友杨赤在这里的缘故。常年在全国各地巡演与各地同行打交道,大连京剧院给于魁智留下深刻印象,大连京剧界在当地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面貌焕然一新,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硬件建设方面,也表现在演员的精神面貌上。
B. 说学艺 “胎记”让他差点误大事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这话用来形容学艺的艰苦,再恰当不过。
1961年出生的于魁智,十岁开始学习京剧,人们也许不会想到,如今国内首屈一指的这位京剧大腕,当年学戏的原因仅仅是为了减轻家庭负担。
讲起自己的从艺道路,于魁智说他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父亲是钳工,当年父母每个月三十几元钱工资,需要供养于魁智兄妹两人。1972年,沈阳京剧院招生,从小有文艺天赋的于魁智得到父母支持。
当时,于魁智正参加学校组织的学工劳动,任务是将工人用过的带油渍的线手套拆开。也不知怎么搞的,于魁智的脸蛋儿上蹭了一块块浅浅的油渍。去考试的时候,主考老师对他各方面表现都很满意,只是担心,他脸这块的“胎记”将来化妆盖不住。回家后,于魁智把考试的情况汇报给父母,妈妈很诧异,儿子脸上哪有胎记啊。“你是没洗脸吧?”妈妈拿毛巾帮儿子把脸抹干净。于魁智第二天赶紧跑去找老师,说明脸上没有胎记,这才顺利地进入沈阳京剧院。自己脸上有没有胎记都不知道?现在看来像是个笑话,可是对于一个10岁孩子来说,这段经历多少有些冷幽默。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在沈阳京剧院少艺班的6年学习异常艰苦,谈及当年学艺经历,于魁智记忆犹新,沈阳冬天零下二十摄氏度,一大早上起来喊嗓子上早功,嘴像被冻住了一样张不开。练功的时候,稍微蹲下休息一下,被抄功的老师发现,就会用当道具的刀劈子照腿肚子上给一下子,一下就是一道青紫,抄功的老师为了提醒小学员不许偷懒,甚至在刀劈子上写着“于魁智的好朋友”。当时,小学员也“恨”老师,可是没有老师当年下狠手,就没有今天的成绩。
在少艺班学习6年,却没有学历,1978年,于魁智进入沈阳京剧院当演员,一开始是跑龙套,这个龙套可能要一跑十年八年,当终于有个机会降临时,如果不是坚定的决心和反应机敏,机会差点与于魁智擦肩而过。
1978年,中央戏曲学院面向全国招生,于魁智和京剧院几个同学都想去考试,进北京考试第一关是开介绍信,几个同学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从政工组老师那里开出了介绍信,没想到,介绍信在手里还没握热乎,于魁智在食堂排队打饭时偶然听说,院里要把介绍信收回,不让他们去考了。反应机敏的于魁智饭都顾不上吃,揣着介绍信躲到奶奶家,院里追介绍信的人追到于魁智家扑了空。横下一条心考中央戏曲学院的他,终于在中戏当年只在全国招两名“老生”学员情况下被录取,实现了他进入戏曲最高学府深造的梦想。
C. 说《赤壁》 堪称“走出去”的成功样本
多年的不断学习和舞台实践,于魁智形成了自己收放自如,高低不限的演唱风格,赢得“最具票房魅力的文武老生”,“中国第一老生”等美誉。
2008年,国家京剧院排演大型新编历史剧《赤壁》,于魁智在剧中扮演诸葛亮,该剧在把握京剧艺术精髓同时,大胆创新,巧妙融入现代审美诉求,在视觉呈现与舞美布景方面创意迭出。
采访中,谈到走出国门巡演欧洲的《赤壁》,于魁智兴致勃勃,他说,这次巡演堪称中国戏曲“走出去”的一个成功样本,经验值得借鉴。以往,京剧走出国门又走进了华人圈子,但在歌剧传统源远流长的奥地利、匈牙利、捷克,《赤壁》三地7场演出,上座率均在98%以上,剧场放眼望去尽是金发碧眼的当地人。《赤壁》广告在布拉格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主演于魁智等人的彩扮形象时而出现在教堂一侧,时而出现在广场一角。国家大剧院专门从各国邀请了解当地文化的汉学家翻译剧本,力求让观众在明白故事同时,还能传递出京剧词曲之美。
于魁智告诉记者,《赤壁》这次在欧洲巡演最后一场演出,是在捷克民族剧院举行,演出结束时,猩红色的大幕在观众掌声中反复开启了五六次才最终落下。
于魁智的嗓音高亢圆润,演唱稳健中富于俊俏,讲究韵味,京剧表演艺术家袁世海先生曾说“于魁智就是于魁智,永远替代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