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上是潇洒飘逸的老生扮相,生活中是英俊潇洒的帅气小伙,天津京剧院的马派老生赵华谈到自己对京剧的热爱,用了“爱到骨头缝里”这样“重口味”的比喻去形容。在天津戏校最后一届用老传统戏班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中,赵华不仅在同龄人中成熟老到,而且是成名较早的京剧新人。“科里红”的赵华在戏校是看家老生,但日后赵华的演艺人生却没有一帆风顺。5年前,事业受挫的他甚至离开了舞台,去进修导演专业,不过后来他终于发现自己对京剧的爱已经无法割舍,于是继2008年的青京赛银奖之后,赵华终于在自己能参加的最后一届青京赛中,圆了梦寐以求的“金奖梦”。在同班同学早早将青京赛上各行当金奖拿到手软之时,大器晚成的赵华刚刚迎来艺术生命的春天。如果再一次用流行歌曲来注解一名京剧演员的艺术人生,那就是“痛并快乐着”。与京剧相伴20年的赵华却总是阴错阳差地在艺术探索过程中遭遇迷茫和挫折,很难想象,这位青京赛表演金奖获得者,为了生存,曾经在戏校毕业后打工送牛奶……是对京剧的痴迷让他找到了曾经的自信,而青京赛正是展示赵华个人风采的绝佳舞台。
低谷时曾做送奶工
记者:虽然在学校学戏的时候已经崭露头角了,为什么到这届青京赛,也是你能参加的最后一届才获金奖呢?
赵华:我们这届学员都是很有天赋的,之前几届青京赛,大家几乎都拿到金奖了,但是我自己却一直起起伏伏……进戏校几年后,正逢变声期,我没法唱戏,因此对自己产生了怀疑,当时家人、老师、朋友的鼓励才让我走出来,这是第一个低谷。第二个低谷是我从1995年毕业至1999年再度入学,这三年半我一直在学校进修,没有文凭,加上恩师去世,感觉自己成了没人过问的孩子。那段时间,我甚至纠结到改行,为了赚钱,我甚至一度做了送奶工……现在想起来,我不但不后悔自己的经历,反而感谢生活让我更加成熟和淡定,可以心态平和地面对一切困难。
记者:获奖之后,你的心态会浮躁吗?有没有兴奋和得意。
赵华:我和别人不太一样,从学戏的时候,我的年纪在同学中就是年长的,多年的历练让我学会了宠辱不惊。我获得青京赛金奖之后在北京接演了王佩瑜主演的《杨家将》,很多人对这样二路老生戏不建议我出演,但是我个人就想让自己用这样的戏降降温,让自己能够用平和心态看待自己的成绩。
记者:可以说,你的两次拜师成就了表演之路,从程正泰到张学津,说说他们对你在艺术上的帮助吧。
赵华:这两位老师对我的帮助都非常大,我从戏校毕业时,学校挑选了14个学生,从校外请名家给我们说戏,我当时一对一的老师是程正泰老师。老师的要求很严格,跟在学校完全不一样。2000年元旦程老师去世,当时我才二十多岁,还没能真正理解老师的一些思想,但这些思想会发酵,现在在舞台上摔打了这么多年,慢慢感悟,当时不明白的东西现在也渐渐明白了。分到天津京剧院实验团后,经朋友介绍,拜在张学津老师门下。张先生患有重病,为了给我排戏,居然上午做完手术之后,下午就到了排练场。为了抑制病情,他要吃一种药物,这种药的后遗症就是打嗝。有的时候,老人家一分钟内接连打嗝,但为了给我说戏,依然坚持陪我在排练场……
别拿京剧当噱头
记者:无心插柳柳成荫,你2007年学习导演专业受益不少,似乎也成了事业转折点。
赵华:2007年是我非常纠结的时候,我去北京学习导演专业,离开舞台整整一年,我这时才知道了自己对京剧的热爱。这些学习让我更加充实自己,我这次比赛在设计内心冲突和戏剧冲突的时候就非常受益。我学过导演,喜欢对一些京剧曲目进行创新。我妻子王艳也是京剧演员,她的戏基本上都是我导演的,比如她现在的新戏《谢瑶环》,我是副导演。从整理到改编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所以现在不论是传统戏还是新改编戏,我都会尝试。创新是件很有难度的事,现在缺少好的京剧导演。我觉得京剧导演最好做过演员,这样才能了解舞台上需要什么,才能导出让演员演起来舒服的戏。
记者:微博上,很多人都叫你为“华爷”,能谈谈这个称呼的由来吗?
赵华:“华爷”的意思就是我是专业团体里的“票友大爷”。我的职业和爱好是一致的,但是我爱好的京剧和我从事的京剧又是有区别的。票友爱京剧爱得很幸福,而专业演员则爱得很痛苦,必须付出艰辛的代价才能达到自己对京剧的完美要求。我经常干一些可能专业京剧演员不会干的事情,比如给自己添置行头……我就是用票友的心态从事自己喜欢的这个职业,进而享受这个职业。
记者:现在是网络时代,很多90后对传统艺术并不了解,面对这样的情况,你觉得京剧前景如何?怎样做才能吸引年轻人关注京剧?
赵华:现在我是南开中学的辅导老师,会给学生们上一些关于京剧的课。我们有一个小计划,会在南开中学义务上演一些能让中学生接受的演出。我们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京剧。我个人认为,京剧最后的归宿有三种:第一种是进博物馆,这是最好的归宿;第二种是迷失本体;第三种是完全推向市场。现在人们逐渐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为了不让人们在意识到重要性时发现它已经消失了,现在我们就应该努力地将它传承下去。
记者:听说你在文登中学免费教孩子们京剧,你怎么看京剧的传承?
赵华:有些人不理解,他们说小孩子哪里懂什么京剧,但是我不这么认为。我非常拥护这个措施,让小孩子学习京剧,并不是指望他们将来会成为京剧名家,只是希望孩子们的心里有京剧,让孩子们去了解京剧。我现在非常热衷去学校里给孩子们演出,虽然大部分孩子听不懂,但是没有关系,只要有一两个孩子能够记住几句台词。我就很高兴了,至少证明京剧是有意义的。
记者:现在很多艺术都在创新,例如评剧已经进行了创新,对于京剧创新,你怎么看?
赵华:现在关于创新有些人容易走两个极端,一部分是盲目创新,一部分是回避创新。我觉得应该积极地面对创新,但是必须在对本体的深入了解之下创新。
记者:近年来娱乐圈也有不少关于京剧的话题,比如陶喆、王力宏改编的京剧题材的流行音乐作品,甚至有“京剧比基尼”的报道,你赞同吗?
赵华:首先说,一些流行歌手演绎的京剧元素作品我是挺喜欢的,这些作品让一些年轻人从侧面了解京剧。在这些作品中,刘欢和屠洪刚的一些歌曲相对更加贴近京剧的真实状态,而一些用京剧做噱头的作品,我还是建议大家不要盲目追捧。就像很多人问我对“京剧比基尼”的看法一样,我认为这种行为艺术只是借用了京剧的一些元素,本身和京剧没有半分关系。
京剧小百科——老生
老生又称须生、正生,或胡子生。胡子在京剧里的专有名词叫“髯口”。老生主要扮演中年以上的男性角色,唱和念白都用本嗓(真嗓),老生基本上都是戴三绺的黑胡子,术语称“黑三”。另外还有灰色的,即花白的三绺胡子,专业名词叫“苍三”。白色的三绺胡子叫做“白三”。还有就是整片满口的胡子,不分绺,术语称“满”。 老生一般分为文武两种,从表演的侧重点来划分:唱工老生、做工老生、武老生。唱工老生有谭(鑫培)派、孙(菊仙)派、汪(桂芬)派、汪(笑侬)派、余(叔岩)派、刘(鸿声)派、高(庆奎)派、言(菊朋)派、杨(宝森)派、马(连良)派、麒(麟童,周信芳)派等等。做工老生中最有影响的是麒派和马派。实际上,谭派和余派并不仅仅是以唱工见长,谭鑫培和余叔岩都是唱、做俱佳,文、武兼擅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