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金秋在接受采访。凌凤 摄
今年“五一”范金秋在宏济大舞台出演《陈三两》,现场年轻观众比老年人多。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范金秋青衣扮相。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过去十年,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身在其中的大连文化人在这条路上有着怎样的个性经历与感悟?有哪些让我们感知的时代细节?又有哪些顿悟思考之后沉淀下来的经验?本报今天起策划推出《我与十年文化之变》独家专访系列栏目,通过个人视角和经历,透视十年间大连乃至全国的文化之变。
从自己带徒弟,到走进各大高校作讲座、在老干部大学任教,直至给幼儿园小朋友讲解京剧的基本知识,除了日常演出之外,现在的范金秋把重点放在了后续人才的培养上。回顾最近十年,国家一级演员、大连京剧院唯一程派青衣范金秋感慨自己赶上了大连京剧的好时候,更感受到京剧这个古老剧种散发出的青春气息。
赶上了大连京剧的好时候
“以前在‘大庙’那会儿,没有办公室,没有更衣室,甚至连暖气都没有,‘片子’贴在脸上‘拔’得人受不了……”说起从前的艰难,范金秋仍然记忆犹新:财政拨款少,团里也不见收益,她一个国家一级演员一个月的工资才1000出头,因为待遇上不来,团里也走了不少好苗子。“不过,现在好了,我们改成‘大连京剧院’以后,院长杨赤跑前跑后,市里出钱出地,可是让我们赶上了大连京剧的好时候。”
近几年,市政府重视文化建设,每年给大连京剧院落实100多万元的拨款。两年前,宏济大舞台建成,解决了京剧院演出场地的问题,“现在我们院保证一周一次演出,还与北京国家京剧院及各地方京剧院合作,每月都会请一个名角来连,让大连的戏迷们过把瘾。各种演出算下来,一年有一百五六十场。除了京津沪以外,作为地方团能办成大连京剧院这样的可是不多。”讲到现在院里的红火日子,范金秋的那股高兴劲儿就别提了。
除了满足市内群众的文化需要,“送戏下乡”的活动院里也一直在搞,虽然现在是市场经济,下去演出对院里来说根本就没有收益,演出的条件也简陋艰苦,可演员都愿意去。“前年,我们下到瓦房店,我唱了一出《红梅赞》,就在学校操场露天地儿搭的台子,那天下着雨,可观众还是里三层外三层的,唱完以后走到台下,有个老大娘拉着我的手说:‘你们可得多来几趟啊!’”“送戏下乡”的时候范金秋吃盒饭、泡方便面,一天两三场地跑,可她却甘之如饴,用她自己的话说:“因为那里的观众让你从心里感动!”
老曲艺迎来青春“粉”
不同于人们印象里认为的那样——京剧面对的都是老年观众,现在喜爱京剧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今年‘五一’我们演出的时候,宏济大舞台400多个座位都满了,年轻观众要比老年人多。有时候,你看着那些年轻的姑娘小伙在后台跑前跑后的,热情得还真是让你有种被‘追星族’狠追了一把的劲儿。”
说到年轻的京剧爱好者,范金秋想起了一个看演出时遇到的小伙:整场演出下来,小伙差不多一个不落地跟着唱了一遍。一聊才知道,别看小伙才二十出头,大连京剧院演出的戏他都看过,对各位演员也是如数家珍,迷得都到了“听戏可以不吃饭”的地步了。
戏迷队伍的年轻化与市政府近年提出的“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有关,西岗区还把京剧作为地方教材列入小学课程,但更与那些专业演员为培养下一代所付出的努力分不开:像范金秋不仅自己带徒弟、走进各大高校作讲座,去年还去了老虎滩的幼儿园给小朋友讲解京剧的基本知识,“有时候,课讲得多了,嗓子都哑得不行,我也担心影响以后登台,可一想到能为京剧以后的发展多出点力,能多培养点人才,我就觉得累得值。”范金秋平实的话语里带着她一贯的真诚。
网络时代的新压力
“现在院里的形势好,可压力也很大,不努力就要被淘汰的。”虽然是国家一级演员,可范金秋一点儿也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现在在宏济大舞台演出,不仅唱词有字幕,连道白也打上了,一场两三个小时下来错不得一丁点儿。放在以前,唱完了就唱完了,谁知道你唱得怎么样,可现在的评论反馈快着呢。像网上大连戏迷建了个‘大连京剧院后院’的群,哪句词儿唱错了,哪身行头出了差儿,说得头头是道的,专业着呢!你不认真行吗?”
范金秋的话里透着实在,可更带着股往前冲的干劲儿:“虽然现在我们主要把演出让给青年演员,可我也还想再给大连的京剧爱好者添些好料。”著名程派艺术家李世济老师一直看重范金秋,想带她一出戏,这不,《文姬归汉》的本子几经修改终于到了范金秋手里,等各方面条件成熟了,大连戏迷一定又能一饱耳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