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剧故乡成长起来的他,却和京剧结下不解之缘。为了京剧,他百折不挠、勤奋努力,铸就了他在青京赛上的惊艳表现。他就是从“吕剧窝子”里走出来的我市青年京剧演员——崔伟杰。
生在吕剧之乡,从小是棵“戏苗子”
崔伟杰1988年出生在吕剧艺术之乡——博兴县吕艺镇。从小他就经常看村里的演出,六七岁的时候自己学着吕剧唱着玩,每次学校里举办文艺演出,他都上台表演。1999年,11岁的他凭借吕剧《马大宝喝醉了酒》,获得全省农民艺术节的金奖。
生在吕剧之乡,却最终选择了京剧,崔伟杰说:“这是一种命中注定的缘分。”在他的童年记忆里,家里老人在收音机里听京剧,他在旁边也跟着听,在咿咿呀呀的唱段中他听到了曲调婉转,用他的话说是“喜欢极了”。后来看到电视里的京剧演员的唱词、身段、表情,他更加痴迷了,他喜欢京剧的博大精深。
崔伟杰爱京剧,也有这样的天赋,有次演出,下午的剧目,中午节目临时变动,时间紧迫,他花了两个小时从录像机里学这出剧目,上台演出赢得了满堂彩。村里的一位音乐老师抽出晚上的时间教他唱京剧《沙家浜》选段,这也是他在考滨州市技工学校京剧班时表演的曲目。
1998年9月,崔伟杰考入滨州技工学校京剧班学习京剧。那年他10岁,上小学三年级,是学员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崔伟杰笑着回忆说,当时其他学员都想家,加上练功比较辛苦,他们在宿舍里哭,他就在被子里笑。他觉得没什么好哭的,既然出来了就要把戏学好。
聪明,学唱腔学得特别快,所以老师都很喜欢崔伟杰。京剧班的刘少文老师就对他特别照顾,有时还拉他去家里吃饭。在京剧班,崔伟杰学会了《空城计》等曲目,不断向专业京剧演员的道路迈进。“京剧,是刘少文老师把我领进门的。”崔伟杰说。
经过勤奋练功和老师的专业指导,崔伟杰在上京剧班第二年就展露锋芒。2000年,12岁的崔伟杰参加在贵州举办的全国“新苗杯”第四届少儿京剧邀请赛,主演《空城记》获得金奖。据说,当时黄河三路上都扯上了祝贺他夺奖的大红横幅。崔伟杰回忆说,当时他印象中很深的是,得奖之后,学校奖励他每月200块钱——不是现金,钱划到了食堂饭卡里。他自己吃不了,于是早上买上很多豆浆和油条分给宿舍的同学们吃。
3年的京剧班学习让崔伟杰基本功扎实了,也让他取得了成绩,获得了成就感。
无论遇到怎样的挫折,对京剧,他从来没想过要放弃
2001年崔伟杰毕业了,也在那时失业了。当时京剧班有京剧大班和京剧小班,总共七八十个学生,滨州市京剧团只要20人,他无奈地背着行李回家待了两个月。
当问及在这两个月中的心境,崔伟杰说:“我从来都没想过要放弃京剧,去寻求别的门路谋生,每一分钟、每一秒都不浪费。”他在家没有放松自己,天天练、天天唱,“就是为了有机会的时候自己没有放下,能够立马上场。”
两个月后,刘少文老师联系崔伟杰,告诉他滨城区市东街道宣家居委会书记宣子海特别喜欢京剧,成立了一个少儿京剧团,希望他能够到那里去唱戏。崔伟杰答应了。因为他一直记着一句话:“练一百遍不如排一遍,排一百遍不如演一遍”,舞台经验对于演员的重要性他很了解,而且他需要一个舞台去展示自己。
宣家少儿京剧团有30多个小演员,由于崔伟杰基本功扎实,有大赛经验,所以他一直担任主角。崔伟杰在那里学了七八出戏。在演出时,每次观众都很多,每次都能赢得满堂彩,甚至演出完了还有观众来到后台慰问他们。每次看到这样,崔伟杰“心里就感觉特高兴”。他说,在宣家的这段时间,他的京剧戏路拓宽了,由于演出经验的增多,水平也提高了,这都是他京剧人生中的宝贵财富。
2003年,崔伟杰带着这些“财富”来到了滨州市京剧团,跟着剧团演出。那时他还没有编制,在团里处于跑龙套的角色,但是团里重视年轻人。他知道在市京剧团里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很多,排戏、化妆、唱腔等方面他都刻苦向老师请教学习。终于在2004年,崔伟杰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了滨州市京剧团,正式成为一名专业的京剧演员。
京剧演员在18岁到24岁之间有一个变声期,京剧行当中叫“倒仓”。这个时候的声音提不上去,原来的那些戏就都没法上了,崔伟杰从光鲜亮丽的幕前主角变成了躲到角落处的配角。他心里很不好受,感觉自己被巨大的阴影所笼罩。
“倒仓”的这段时间,崔伟杰没有闲着,他研究新的唱法,学习了许多新的曲目,京剧的装饰音也是那个时候涉足的。他从来没想过要放弃:“我在这个人生低谷期也没想过要干别的,我就是要学戏,积累底蕴,等到我有‘嗓儿’了,我再上台,定能大放异彩,一鸣惊人。”在这段时期,崔伟杰没有放弃演出的机会,他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调整自己的演出方向。“倒仓”期间,崔伟杰分别在《北斗星》和滨州市京剧团自编京剧《红荆花》中饰演角色,引起了社会上的强烈反响。他饰演的两个角色基本都是以表演、念白为主,慢慢地一些戏能演了,形象也就上去了。
成长路上离不开恩师教诲和妻子支持
经过几年的调整,崔伟杰的嗓子终于恢复到正常状态,对京剧的理解也更上一个台阶。在今年6月15日举行的“山东省京剧优秀青年演员折子戏展演”中,凭借在《洪洋洞》选段中的精彩表现,获得银奖,进而凭借优异的表现进入“第七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复赛。在复赛中,他又凭借这出戏获得“青京赛”评委的青睐,入围“青京赛”决赛。整个山东省仅有两个老生入围决赛。崔伟杰在决赛中演出《空城计》,唱功、表演都非常到位,最终获得比赛的银奖。
在接受采访和获奖感言中,崔伟杰都提到了一个人——他在技校京剧班学戏时的京剧老师刘少文。
在崔伟杰眼中,刘少文老师是个严师。他对学生要求特别严格,对京剧追求特别执着;三年学戏时,练功比较枯燥,小孩子总想找个机会可以偷懒。有次外面天下了很大的雨,崔伟杰和其他同学就想着给老师打电话,让他别来了,内心也想着能休息一下。刚想下楼,他们就看到刘少文老师撑着雨伞过来了。从那时,崔伟杰就很敬佩老师的严格和负责,这是对他们负责任的表现。
同时,刘少文也是一个慈祥的长者。刘老师经常带崔伟杰回家去吃饭,他精通厨艺,做红烧肉特别拿手,让离家在外的崔伟杰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
刘少文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崔伟杰身上,指导崔伟杰时特别用心。崔伟杰许多戏路都是跟刘少文老师通过看录像、查资料拓展开来的。而且他鼓励崔伟杰吸取各路名家老生的优点,融会贯通。崔伟杰去北京比赛,刘少文老师其实是能够去北京现场助阵的,但是由于他有心脏病,怕受不了现场的紧张气氛,就在家里的电视上看。现在,崔伟杰每天都要去老师家拉拉戏,聊聊天,他觉得刘老师家就是他的另一个家。“从小老师就一直关心我,照顾我,他就像父亲一样,是我难以割舍的亲人。”
妻子是崔伟杰京剧道路上另一个对他帮助特别大的亲人。妻子是崔伟杰在京剧班的同学,又一块去到宣家少年京剧团,可谓是青梅竹马一块长起来的。崔伟杰说这是一种“缘分”,就像是“欢喜冤家”。在京剧班时,两人的成绩都是出类拔萃的,演出时也都担纲重任。演出《沙家浜》,崔伟杰演刁德一,他的妻子饰阿庆嫂,小孩子心中都有着一种争强好胜的心理,互相斗气,于是对戏的时候两人就因为业务意见不同产生的分歧而经常吵架。但是吵归吵,他们两人一直都是搭档演出,双方存在一种默契。2007年开始,这种默契擦出了火花,“我们认识这么多年,互相知根知底的,我知道她人很善良,很正,对父母也很孝顺,我们产生感情就在一块了。”
青京赛让崔伟杰“成长了不少”,特别是此次比赛吸引了京津沪三地优秀的京剧名家和京剧演员前来,他们都来自全国有名的戏曲学院,师从京剧名家,崔伟杰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对于未来的期望,崔伟杰说,“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每四年举办一次,是京剧界的“奥运会”。滨州市京剧团与京津沪的高档剧团有很大差距,自己的京剧功底也和他们的演员有一定差距,去之前没想到能拿名次。比赛中一点都不紧张,“把自己放的非常低”,正常发挥了自己的水平,最后决赛凭借《空城计》的精彩发挥获得比赛的银奖。但是崔伟杰觉得这样的成绩是远远不够的,不久他将拜京剧名家杨乃彭为师,接受更专业的指导。
崔伟杰将目光放在了四年后:“京剧是我人生的全部,一天不唱就难受的要死。这四年里,希望能把嗓子调整好,把戏学瓷实,有了这次大赛的经验,自己勤奋练功。下一届青京赛,我的目标是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