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有这么多人一直关心着现代京剧。
昨天,为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大型交响京剧演唱会《壮丽航程》即将在杭州上演,《杭州日报》与杭州大剧院联合征集特别嘉宾的消息见报,就不断有人打进热线。潘立新是其中一个。
在植物园的办公室里,58岁的潘立新从一堆磁带堆里找出了一盘,放出来一听,是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的伴奏带:“这音乐已经陪了我40年。”18岁,潘立新在云南演“杨子荣”,从此迷上现代京剧,“年纪越大,越喜欢。”
一句玩笑变成杨子荣
潘立新是北京人,出生于一个京剧世家。爷爷潘月山是武生,中国戏剧博物馆里还有他的资料。母亲是戏剧学院里的老师,演过白素贞,“偷草”那出,一下可以从叠起来的三张桌子上翻下来。
可到了潘立新这代,却不让学戏了。因为他奶奶觉得让小孩子可以做比唱戏更好的事,就定了个规矩:“不吃开口饭。”
17岁那年下乡,他去了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去了没多久,兵团里从知青里选了些人,组了个文工团,开始排现代京剧。潘立新想着家里的规矩,没报名。
有天下雨,潘立新闲得没事,就去看排练。文工团的排练其实挺有趣,团员没有戏剧基础,排练的时候,旁边就放个电影放映机,演员先看两遍,然后就直接学着电影里演,演到哪里,觉得演不下去了,就再看电影。那天排的是《智取威虎山》,可杨子荣就是不入戏。演杨子荣的也是北京人,和潘立新一起去的云南,潘立新就笑话他:“那么简单的东西,你怎么学不好。”旁边负责排练的人,一听这话,再看看潘立新,就说:“简单,你来演演。”年轻小伙禁不起激,就真上去演了。不知道是因为从小身边都是戏剧演员,还是遗传了些唱戏的基因,上去一演,负责排练的人就说:“行,就你来演吧。”
于是,潘立新演起了“杨子荣”,一演,就是七年。为了这事他回家探亲,还被长辈教训了很久。可40年之后,他还记得,那天他演的那段是《打虎下山》。
“对于戏来说,这是一种境界。”
1977年,潘立新参加高考进了大学,后来分配到杭州工作,可现代京剧却一直没搁下。
他收藏了很多现代京剧的磁带,有些已经上了些年头。五出现代京剧,词他基本都记得。他还爱研究现代京剧,家里面有一堆现代京剧的资料。他的女儿是85后,还没学会流行歌,却被父亲逼着学了一段《打虎上山》,“她演得不错,学过武,有身段。”
《智取威虎山》的伴奏带也一直跟着潘立新——虽然他是一位园林景观设计方面的专家,可还是有很多人知道他现代京剧唱得不错,经常有活动邀请他来上一段——只不过那伴奏带从唱片变成了磁带。
这么多年,为什么还放不下这几出戏?“确实好。再看当年的京剧电影,唱念做打舞,手眼身法步,即使放今天,哪样还都是顶尖的。”说起戏,潘立新的京腔就更浓了。他说,什么戏肯定都有毛病,可这几部戏里有股正气,那里面的道德、信仰、追求,现在其实也不过时。“对于戏来说,这是一种境界。”
“国粹传承,文化延续。”昨天,潘立新为了这次的交响京剧演唱会画了幅画,上面题了这八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