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洋在《杨门女将》中饰穆桂英(资料图)
杨洋,山东省京剧院优秀青年演员,1982年生于天津,工青衣、花衫行当,宗梅派。先后师从田玉珠、王志怡、张晶、杨秋玲、刘秀荣、艾美君、梅葆玖等京剧艺术名家。擅演剧目包括《武家坡》、《贵妃醉酒》、《霸王别姬》、《捧印》、《百花赠剑》、《天女散花》、《杨门女将》、《穆桂英大战洪州》等。
梨园有女初长成
从小喜欢表演的杨洋10岁时考入天津艺术学校,开始接触京剧。“进入戏校之后,每天早上6点起床,起来之后就跑圆场、拿大顶、翻身、下腰、撕腿。冬天的早上很冷,天上还挂着月亮,伴着旁边居民小区里的鸡叫,睡眼惺忪的我们就开始练功了。”杨洋回忆说,当同龄的孩子寒暑假在家做作业或休闲玩耍时,她都在练功房练功。“干我们这一行,必须天天练功,只要一段时间不练,功退步得特别快。如果我们也放一个月假,前面的努力就全白费了。”
京剧表演艺术家田玉珠是杨洋的启蒙老师。田玉珠发现这是一个很有潜质的好苗子,对她的要求也更加严格。“那时候有5个孩子跟着田老师学戏,但是平时老师说我比较多,只要看见我没练功,就会把我揪到办公室批评一顿,说得我泪流满面。”杨洋说,那个时候不理解,觉得老师是在故意针对自己,“到今天我觉得真的是受益匪浅,幸亏有这么严格的老师给我把关,我的基本功才那么扎实。现在对于剧目里出现的新动作,我还是比较能够手到擒来的。”
2000年,她在天津新人月比赛中以作品《天女散花》拿到了“新苗奖”。“那是我第一次参加比赛,紧张得不行,唱完之后,老师跟我说:‘你今天发挥得特别好,即使没得奖也不要气馁,你已经很好了。’”杨洋说,得到老师的肯定她觉得特别开心,“这是8年来,她头一次表扬我。”
华丽转身寻突破
2002年,觉得自己还需吸收更多营养的杨洋考入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在这里她邂逅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京剧表演艺术家杨秋玲。“《杨门女将》是杨老师亲授的,我感觉学完这出戏,自己对人物的理解、把握有了一个很大的飞跃。”杨洋说,“杨老师先细说潜台词,启发我去揣摩人物感情,然后鼓励我积极去思考,发挥想象力去设计身段。她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你不要学我,如果人家说你演出来很像杨秋玲,那就是失败。’”
经过王志怡、张晶、杨秋玲、刘秀荣、艾美君等京剧名家的悉心教导,杨洋的舞台表演文武兼备、扮相俊美、嗓音清脆甜润、行腔舒展流畅。2006年,即将从中国戏曲学院毕业的杨洋,同时接到了天津京剧院和山东省京剧院伸出的橄榄枝。
“当时天津京剧院有一个要求,我去了之后必须先跑5年龙套,而山东省京剧院院长郑少华给我打电话时是这样说的:‘只要你来,我们就按角儿培养你。’京剧是‘角儿’的艺术,这种肯定对一个青年演员来说是莫大的鼓励,让我觉得前方一片光明。”最终,杨洋选择了山东省京剧院。“从2006年入团以来,只要排适合我的戏,我都是A组。院团给了我无数的机会去展示、表现,让我觉得我行,我能唱好。”杨洋说,当院里得知她想拜梅葆玖为师时,积极帮着联络协调,最终促成了2011年8月30日那场拜师仪式,她得以正式成为梅派传人。
情系京剧终不悔
2009年,杨洋获得第九届山东艺术节精选剧目表演“新人奖”,同年,获得全国京剧红梅大赛华东片区“金花奖”;2011年获得首届“魅力春天”青年京剧演员擂台邀请赛“新星奖”;2012年先后获得山东省京剧优秀青年演员折子戏展演金奖、“泰山文艺奖”、全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折子戏展演“表演奖”。
“不管拿什么奖,你还是得逼着自己再去努力学习,否则后面的人可能很快追上你。”杨洋表示。与梅先生见面不多,她便经常将自己的剧照、表演录像寄给梅先生,梅先生看后再通过电话进行指点。梅先生空闲在家时,她便坐火车赶过去学戏。杨洋说,梅先生的指导让她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他说的往往都是我平时不当回事的小细节,但挺影响舞台效果,一听先生指教,便会恍然大悟。”
2011年,为备战第三届山东文化产业交易博览会,山东省京剧院加紧排练京剧大戏《穆桂英大战洪州》。彩排那天,剧院舞台上气温高达40多度,最后一个开打,杨洋是含着眼泪上去的。谢幕后,她直接倒在了舞台上。“经过这一次之后,我觉得没有过不去的事情,人是很坚强的,人的潜力和意志力是无可限量的。”杨洋说,“一个京剧演员的付出和回报是不成比例的,我们受过伤、流过眼泪、流过汗水,可是每当站在舞台上,听到观众的掌声、喝彩声时,我觉得吃的那些苦都是值得的,京剧就有这种魅力。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觉得是最快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