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榜理由:第七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武生组金奖
梨园行有句俗语:“有戏吃戏饭,没戏吃气饭。”上海京剧院的武生演员王玺龙,今年不过30岁,却深谙其中三昧。
幼时的王玺龙,是天津有名的京剧神童。在同辈京剧演员中,王玺龙是极少数与京剧流派创始人同台演出并得到真传的演员。王玺龙出身梨园世家,曾祖攻丑行,祖父是武生,父亲是花脸。4岁那年,天津文庙举办一场儿童京剧演出,剧目是花脸戏《姚期》。剧中缺个小太监,玺龙的父亲便让他上台玩一回。王玺龙头一扭,说:“太监?我不演。要演,我得演姚期。”父亲将信将疑,让玺龙试着唱一唱。没想到,他一开口,和弦入调,真有裘派花脸的那么回事。父亲在京剧团的同事都恭喜道:“大王,你儿子是角儿坯子呢。”从那时起,王玺龙就认定自己是唱花脸的小角儿了。
可后来出现的一位老爷爷,硬生生把玺龙从花脸行拽到了武生行。7岁那年,京剧厉派武生创始人厉慧良为一群孩子排演《龙凤呈祥》,他给玺龙派的活,竟是武生应工的赵云。玺龙挺不高兴:“我是唱花脸的,不演孙权,也应该演张飞啊!”厉慧良哄他:“赵云好,扮相漂亮,还比张飞厉害。”好说歹说,才让玺龙就范。如今想起来,厉慧良是火眼金睛,认定王玺龙是块学武生的料。后来,厉慧良还把自己的看家戏《艳阳楼》传授给王玺龙,带他同台演出。有一次电视晚会,爷孙俩同台演赵云,表演《龙凤呈祥》中的“起霸”一段。与厉慧良四次同台的经历,让王玺龙“京剧神童”的美名在津门不胫而走。
然而,好景不长。15岁那年,进入青春期的王玺龙,个儿猛往上蹿,人瘦、脸窄、脖子长的他,1.78米的个儿,显得比实际身高要高很多。更可怕的是,进入“倒仓”期的王玺龙,嗓子好像被上了一把锁,怎么也唱不出满宫满调的唱腔了。原先跟随在王玺龙身边的人,来个180度大转弯,从原先的“捧杀”变成“棒杀”,各种不中听的言语开始萦绕身边,让一个少年的心灵猝不及防,难以承受。从小性格开朗的王玺龙,常暗地抹眼泪。
如果不是上海戏校的老校长王梦云伸手相助,让他在上海上了京剧大专班,或许,王玺龙早已离开了舞台。然而,即使来到上海,“角儿”俩字已与王玺龙离得很远。毕业后进入上海京剧院,考核时,其他同学只要表演一折戏即可,唯独王玺龙要加考毯子功。王玺龙在排练场上翻跟斗,边上有人冷冷丢过话来:“你再不翻跟斗,还能干什么?”这话儿,如针一样,一字一字刺在王玺龙心头。从神童、小角儿跌落到任人呵斥的龙套,这滋味实在不好受。
那段时间,王玺龙干脆留起了长发,辞职、下海,各种念头都冒出来过。然而,看到京剧名家奚中路常年练功不辍,王玺龙决定不再多想,跟在其身后拼命练功。这一切,被武生名家梁斌看在眼里。当他给另一名青年武生演员说《夜探浮山》时,王玺龙被特许成了“旁听生”。在那些最灰暗的日子里,梁斌的出手相助,让王玺龙看到了坚守在舞台的一丝阳光。
付出并不徒劳,很快,上海京剧院把“中国京剧流派班”的名额给了王玺龙,让他跟随厉慧良弟子苏德贵系统学习厉派艺术。如今学厉派,与幼年拷贝老师的一招一式不同。苏德贵教得更细致、更规范,每次说戏都有新玩意,王玺龙学来也更扎实、更有心得,并且学上了瘾。
名师的悉心指点,使王玺龙技艺大进。在第七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复赛上,王玺龙以《挑滑车》参赛。他扮演的高宠王爷,带戏出场,人物的气度一下子拢住了全场。戏演到高宠打马不起时,很多武生演员往往专注于双腿劈叉等技巧。王玺龙却不是,他脸上的戏很充分,那种英雄末路的失望和无奈,神情毕现于脸和眼,令人经久难忘。有专家评价说:“能够把这段戏描摹得如此细腻者,以往很少见。”
观众不知道的是,比赛时,王玺龙腰椎间盘突出症发作,疼痛难忍。事后他说:“演武戏的,哪个身上没一两处伤痛?跟武生前辈盖叫天断腿重接相比,我这点伤,实在不值一提。”拿了青京赛“金奖”后,王玺龙说要把老伤好好治一治,争取能多演一些武生戏,踏踏实实地在武生的道路上走得更长、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