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在台湾少儿京剧《丛林七矮人》的基础上创排少儿京剧《白雪公主》后,北京戏曲职业艺术学院近日又推出了首部原创少儿京剧《少年马连良》。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在舞台上再现了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在科班富连成学艺时的情形。业内相关人士认为,少儿京剧的创作在戏曲院校教学方式方法上进步的同时,也让少儿观众从小接触到了国粹中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并为培养京剧今后的观众群作出努力。
老中青三代教师传帮带
“少儿京剧《白雪公主》的演员全部是在校学生,最小的8岁,最大的16岁。我们首先根据剧情加强了学生的基本功训练,把一些难度非常大的技巧教给孩子,使他们在舞台上得以展现。整个戏的创作过程也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在今年“十一”期间,《白雪公主》演出6场,小孩演、小孩看,台上台下气氛非常融和。”北京戏曲职业艺术学院副院长李建说。
“推出原创少儿京剧《少年马连良》,不仅是为了锻炼学生,也是为了锻炼师资。现在,青年教师青黄不接,已经影响到戏曲教育的发展。为此,我们选择创作团队时做了相关调整,由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组成剧组,请资深专家、教师把关,优秀青年教师集体参与。”李建说,老中青三代教师传帮带,为人才储备做了切实的工作。
应鼓励京剧创新
看过少儿京剧《少年马连良》后,国家京剧院副院长尹晓东说,这种创新让人耳目一新。学生们在排演中体验着前辈怎样学艺、怎样从孩子成长为艺术家的过程,并且通过一台戏学到许多塑造角色的方法。学校做得更多的是传授传统技艺,教孩子如何演好传统戏,没有开设如何创造角色的课程,而剧团的演出任务中总会需要演员对角色进行再创造,此类剧目为艺术院校向剧团输送人才搭建了平台。
尹晓东对少儿京剧的创新持鼓励态度。“2010年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戏曲界谈的更多的是如何恪守传统、如何守护遗产,稍有破旧就可能招来离经叛道的骂名。能不能探索京剧的创新,是我们当下面临的现实问题。”尹晓东说。
尹晓东认为,少儿京剧的演出对京剧院团也有一些启发。“现在国家京剧院每年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演出经常是在大学演传统戏,在以后的演出中应该对剧目有更严格的筛选。我们不仅要走进大学,也应该走进中小学,为中小学生演出适合他们这个年龄段观看的京剧剧目。”尹晓东说。
创作者需找准定位
在台湾,演一场京剧,台下观众80%是年轻人,这得益于台湾对于培养京剧年轻观众的重视,而通过新编或改编传统戏,运用活泼的包装与介绍手法,制作适合儿童观赏的京剧作品,是台湾京剧院团与戏曲院校重要的规划方向之一。
“我们排过一个剧目《风火小子红孩儿》,取材自小朋友喜爱的《西游记》,叙述的是顽皮的红孩儿戏耍西天取经的唐僧师徒,以及孙悟空向铁扇公主、牛魔王借芭蕉扇通过火焰山的故事。里面可爱的小妖会打大哥大,憨憨的八戒要吃麦当劳,火焰山遇上大火急呼119,轻松搞笑的剧情、快速跳跃的节奏,加上贴近儿童生活的元素,让剧场里充满了小朋友开心的笑声,同时也能传播一些传统的价值观。”台湾戏曲学院副院长蔡欣欣说。
“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通过乡村的戏台了解了京剧,现在的小朋友则是因为陌生而排斥京剧等传统艺术。如今的观众受影视叙事结构的影响,喜欢看故事、悬疑,如果一开始就让他们看传统戏《霸王别姬》等,他们会觉得很单调,这就需要我们用现代艺术手段传播京剧,调整京剧的叙事模式,与社会流行话题相结合,加入流行乐、影视等元素。”蔡欣欣说,“其实小孩子的思维方式也有很大差异,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学生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少儿京剧的创作者需要找准定位,更多地思考怎样让孩子更容易接受我们的国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