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霍山学校是2008年8月底由建江中学与霍山路小学合并而成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学校秉承“做有陈鹤琴精神的现代中国人”的办学理念,全面传承与创新陈鹤琴先生的教育思想,同时以现代教育的理念贯穿于办学之中,努力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目前,校园内充满“大爱”精神的文化氛围日益浓厚,校风优良,教学严谨,同时学校京剧艺术教育、口琴演奏、乒乓训练等课程都受到学生的喜爱,艺术教育成果显著。学校正按照“强精神、强队伍、强环境”的总体要求,积极打造“温馨、情趣、有效”课堂,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沿着“依法办学,自主发展,文化立校”的轨道,健康、持续地向前发展,努力成为北外滩地区一所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社会声誉良好的九年一贯制优质学校。
专业老师来教戏喜欢上京剧,当然希望加入学校的“全国京剧少儿基地”,上海京剧院的专业老师会来学校为京剧小组的同学“开小灶”。老师会从京剧中最基本的“手、眼、身、法、步”开始教学,单手指、双手指、云手、卧鱼、圆场步……这些看似单一枯燥的训练,却是京剧表演的根基,只有扎实的基本功,才能有完整的艺术表演。
每年老师都会教大家表演一两段京剧唱段,在曲目的选择中以梅派戏为主。梅派戏以“唱、念、做、舞”为主要风格,处处体现出中国传统的美学原则,在表面规矩平淡之中显出深沉含蓄的内在魅力。因此,要唱好梅派戏实非易事。近年霍山学校京剧小组同学们排成的剧目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穆桂英挂帅》《天女散花》和《梨花颂》等。
这学期,马月被选上学演杨贵妃,老师笑称马月的气质与杨贵妃比较吻合。除了传统的梅派戏,这两年学校还大胆尝试教授京剧小组的同学们排演现代戏,如 《红色娘子军》,让同学们了解不同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京剧作品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和表演方式,拓宽戏路和艺术视野。
学校有门京剧课每周两次的京剧活动,是霍山学校七(1)班的陈思雨和马月最盼望的。上海京剧院的专业老师会来学校,教同学们表演京剧,他们会带来正式的京剧“行头”,让同学们看一看、摸一摸,还能试穿一下戏装,体会戏中角色的感受。
对陈思雨和马月来说,学京剧既偶然,又不意外,因为霍山学校的“全国京剧少儿基地”是虹口区的艺术特色项目。还在小学时,有一次学校开联欢会,初中部的同学为大家表演了京剧《贵妃醉酒》,那令人眼花缭乱的戏装、婉转动听的唱腔,让陈思雨悄悄动了心。升上初中后,陈思雨果断报名参加了学校的京剧活动小组。爱唱歌的马月则是因为一副好嗓子被老师选中加入京剧小组的。
初学京剧,对同学们来说,一切都是那么新奇有趣,可是京剧“好难”呀,该从哪儿入手学呢?好在霍山学校有一门《中国京剧与梅兰芳》的校本普及课,老师会逐一为同学们介绍京剧的形成、特点、表演手法、脸谱、服饰和京剧行当、流派,以及四大名旦、四大须生这些京剧基础知识。通过“看”:看资料,了解京剧的形成、特点、表演手法、脸谱、服饰;“听”:听老师讲解,听老师们收集的大量音频资料,使同学们熟悉并喜爱京剧艺术;“唱”:演唱一些简单易学的梅派唱段。生动的教学方式,使同学们很快爱上了京剧这项传统表演艺术。
走出校门展硕果为了让所有学生更真切地感受京剧的艺术魅力,霍山学校多次组织学生走进剧院,现场观摩经典名剧,如 《哪吒闹海》《白蛇传》等等。绚丽的舞台,精美的服饰,再加上名家精彩的表演,让同学们情不自禁凝神观看,仿佛身临其境。观摩结束后,对演员们的表演也要津津乐道谈论很长时间。有基础的同学还会模仿专业演员的唱、念、做、打,以提高自己的京剧素养。相信每一次的观摩交流,都让同学们向京剧艺术又走近了一步。
十几年的倾力打造,霍山学校有越来越多的学生钟情于京剧艺术,与京剧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通过演讲、表演等形式,继续传播着京剧艺术。
霍山学校还积极参加每年的虹口区学生欢乐艺术节,排演的曲目连续获得戏剧比赛集体、个人一等奖及组织奖。还被邀请参加上海市学生艺术节戏曲比赛,荣获个人金奖、铜奖和集体三等奖的好成绩,得到了专家和评委们的一致肯定。2011年虹口区打造民族文化“指南针”项目启动仪式上,霍山学校作为戏曲艺术的代表,为所有来宾展示了京剧五大行当“生、旦、净、末、丑”的扮相和经典唱段。
做最美的自己多年来,霍山学校的京剧基地教学工作得到了梅葆玖先生的亲自指导和关心,梅先生曾三次到校指导,亲自审定教学大纲,指导学生表演,并寄语学校:“我支持你们的京剧教育,希望有更多的青少年懂得京剧、喜爱京剧,更希望我父亲的高尚品格在青少年身上得以发扬光大。”
在上海京剧院、虹口区教育局及各方的大力支持下,霍山学校少儿京剧基地蓬勃发展,不断取得喜人的成绩,多次在市、区青少年戏曲比赛中载誉。
马月告诉记者,学了京剧,自己与同学们交流时多了不少话题,也大大丰富了自己的生活。陈思雨觉得京剧是大多数人所不具备的特长,而这个特长给了自己更多的自信,感受到了艺术的美,站在舞台上,我可以是最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