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全国人大代表、国家京剧院副院长于魁智(左)接受本报专访。 记者 陈志馨 摄
面对京剧观众的年龄断层,如何能让这门国粹实现良好传承?京剧作品应该更看重“获大奖”还是“赚大钱”?
昨日,全国人大代表、国家京剧院副院长、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于魁智接受本报采访时,正面回应部分京剧“叫好不叫座”的问题。他认为,京剧表演获奖自然值得高兴,但是,艺术作品不能以获奖作为目标,“京剧艺术的生命力在于立得住、唱得响、传得开。”
辽沈晚报:现在京剧的观众出现了断层,很多年轻人对京剧还比较陌生。
于魁智:现在京津沪这些城市,氛围很好。但是,在地方一些城市,还面临着京剧人才匮乏,观众断层的问题。京剧要面向观众,要善于与其他艺术形式竞争。我们知道,京剧中很多曲目,都是在宣扬“忠孝仁爱”,这些有助于道德建设。
辽沈晚报:我们怎么来让京剧跟其他艺术形式竞争,改变“叫好不叫座”的问题?
于魁智:京剧的一些传统剧目,确实存在节奏比较长、故事发展缓慢这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不符合年轻人的欣赏习惯,这就要求我们京剧必须要创新。
辽沈晚报:从您个人的角度,您认为评价一个剧目、一个京剧演员成功与否,应该更看重是“获大奖”还是“赚大钱”?
于魁智:这实际上是京剧应该看重获奖还是看重市场的问题。其实,获奖自然高兴,但是艺术作品不能以获奖为目标,它的生命力在于“立得住、唱得响、传得开”。我们想一想,现在流传下来的经典曲目,是不是都这样,(时间久了)没有观众去查找剧目获没获奖的……
辽沈晚报:作为沈阳人,您对家乡的京剧发展有哪些期待?
于魁智:我们与沈阳京剧院等一些院团都保持着交流,沈阳和辽宁走出过许多大师和有名艺术家,我相信一定也会涌现出更多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