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两会期间,记者就多方联系采访政协委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于魁智,可他太忙,实在抽不出空来深谈。今年3月10日,记者终于如约在北京西直门宾馆见到了他,不过这时的于魁智已是全国人大代表、国家京剧院副院长。
京剧的传承与发展,
人才是关键
记者:您曾任第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今年首次以人大代表的身份参会,有什么感受?您的议案内容是什么?
于魁智:应该说很荣幸。以往在政协担任三届委员,15年下来对文化艺术界的工作内容很熟悉。今年能够以人大代表的身份参加两会,正是体现了国家对文化艺术工作的重视。我的议案内容是关于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因为艺术人才的培养有其特殊性,京剧教学讲究口传心授,唱念做打从课本上是学不到精髓的。而且,艺术人才培养的最佳年龄是10到12岁,不能再大。否则,练就基本功、专业技能的最佳时机就已经过去了。对于戏曲人才的培养和选拔要采取符合艺术培养规律的方式,目前这方面还不够成熟。
记者:京剧俗称角儿的艺术,您觉得角儿对京剧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于魁智:这就跟竞技体育比赛的冠军是一样的道理。同样一出《四郎探母》,几代人都在演这个戏,大家喜欢京剧艺术的同时,也追随所谓这些角儿,我们叫领衔主演。这就是京剧里一种非常特殊的艺术规律,所以人才培养一定要拔尖。就我而言,读了6年附中,然后大学4年,研究生3年,至少需要10多年的学习。刚去的时候,大家都一样,都是童声,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所以老师在培养的过程中,看你的声音变化。所以京剧是这样一种非常特殊的培养形式。京剧没有角儿是不行的,因为现在的市场也十分残酷,观众对于剧目的选择也很苛刻,特别是对演员的要求很高,希望演员的水平是最高的,所以这些年我们倡导强强组合、明星联手,让观众觉得好听、好看,演员之间相互也能有互补和提高。所以京剧角儿的艺术,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这么多年发展历程,一直都是这样。因为一出大戏,一定要有一个人在舞台中间,我们叫挑大梁,这个挑大梁的人要全面地、全方位地去培养。就像歌坛的常青树,都不是很容易就能做到的。所以说京剧人才的培养非常严格,也非常残酷,但又是必须要走的一条路。
创新要有度,
不能违背艺术规律
记者:当前社会中,人们越来越喜爱一些快餐式的文化产品。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一些新剧目中,运用声光电技术打造绚丽的舞台效果已经是一种趋势。您怎样评价这种方式?
于魁智:舞美效果首先要围绕着剧本和剧情的需要。本来不需要那样一种渲染,你一味那样去做就是浪费,同时违背了艺术创作规律,观众也未必能接受。比如由国家大剧院打造的《赤壁》,就是制作精良的创新剧目,集中了大批优秀演员,并且声光电的运用恰如其分,让舞台效果的呈现犹如大片一样。但这要依托于大剧院这样一个平台,据透露,演出两轮下来之后成本就收回来了。因此,地方院团不可以盲目攀比,要根据自身的能力和演员的特点,因为京剧最看重的就是演员的表演,听的是非常有韵味的唱腔,一味地追求声光电,没有从艺术本身出发,最后要赔本。
记者:记得您曾说过“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赋予它时代的特质,让国粹在新时代焕发艺术青春”,当前文化市场上,京剧被各种多元化的手段运用,比如用动漫的形式表现京剧的内容,甚至运用到比基尼小姐比赛上,引起了网友的争议。您怎么看待这些多元化的创新?
于魁智:京剧运用动漫和现代的手段进行传播和推广,特别是孩子对京剧艺术兴趣的培养,是个很好的方式,一些经典的脸谱、京剧的一些经典画面、经典的人物,一定会起到很好的效果。穿着比基尼画着脸谱实际上是丑化了我们的国粹,丑化了京剧艺术,同时也贬低了民族代表性的艺术形式,这是不可取的。所以我觉得大家首先要端正一种思想,端正一种态度。你去娱乐大众、娱乐自己也好,也要分清主次。京剧的东西是很严肃的,不能任意曲解,我也是在不同的场合呼吁,希望大家对于我们的国粹,包括我们的民族舞剧、民族音乐,都能够本着非常严肃的态度去对待自己民族的、自己老祖宗留下的精粹,不能肆意去糟蹋。
记者:京剧的演出经营体制已经市场化了,有着相对稳定的观众群体,但一场京剧演出的收入却远远比不上某些明星的演唱会,相对于京剧演员的辛苦付出,市场的回报率比较低。
于魁智:从事京剧表演专业,首先要耐得住寂寞、清贫。实事求是说,随着政府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京剧从业人员的待遇都有比较好的保障,不再为温饱发愁。但是我们必须要去开拓市场,进行艺术创作,同时把京剧艺术很好地推广开来。不像歌手,可以用伴奏音乐完成,大家来就是听歌声。毕竟京剧是一门综合艺术,一个人唱不了独角戏。不但这个演员在舞台上的艺术水平,唱念做打,手眼身法,举手投足,观众看得很清楚,同时观众还要看你跟音乐的配合,跟京胡的配合,跟鼓师的配合。京剧也是团体艺术,演出队伍庞大,至少六七十人,道具也非常多。每天演出都是五六台的折子戏,而且内容不能重复。这些因素都制约了其在市场上的效益,演出报酬也随之降低。为此,选择京剧艺术一定要喜欢才去选择。和那些热门的艺术院校,如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相比,报考戏曲院校还是不够踊跃。
让更多的年轻人
走近京剧艺术
记者:现在很流行经典重拾,很多的京剧音乐元素被应用在流行音乐中,至少这说明京剧的艺术魅力在今天依然没有减退。年轻人依然会喜欢上京剧,只是他们没有太多的机会去了解京剧,体味京剧。
于魁智:张学良先生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可以不唱戏,但你不能不了解京剧。”欣赏京剧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背景。对于当下青年来说,应采取多种形式,要好听、好看、好玩。“高雅艺术进校园”已经开展了7年多,每到学校演出,我们采取讲演结合的方式,由浅入深。在选择剧目、表演片段上也尽量选择通俗的、他们喜爱的,而不是一上来就是《二进宫》、《四郎探母》等传统剧目,不易接受。比如,我们演表现少男少女永恒爱情的《红娘》,当然也有像《满江红》这种展现民族气节的。此外,就是用京歌的形式,如《唱脸谱》、《前门情思大碗茶》、《蝶恋》、《我是中国人》等曲目很容易产生共鸣。这里面有很浓郁的京剧元素,而这些形式,让他们有很强的兴趣。这当中,我们还邀请青年学生到舞台上来表演,比如教女学生《拾玉镯》里的喂小鸡的动作,《秋江》里通过一只船桨表现两个人在船上行进间的舞蹈,通过这些肢体语言、舞蹈语汇,让她们感受到京剧艺术抽象的、程式化的表演,收到的效果都很好。
记者:不仅仅是京剧走进大学校园,据了解早在2008年,教育部在全国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各选20所中小学作为试点,在音乐课程中增加京剧内容。
于魁智:现在很多国家都把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纳入基础教育中,京剧进校园非常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这个想法也是经过京剧界多位政协委员们联名提出的,并得到国家的支持。几年下来,效果很好。印象最深的就是在甘肃兰州职业技术学院,“我家的表叔数不清”、“甘洒热血洒春秋”这些耳熟能详、朗朗上口、唱起来行云流水的唱段,听到全校的学生站在操场上齐唱的时候,真的很震撼!同时,京剧具有“寓教于乐”的特点,无论是现代戏还是传统戏,都是在歌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对青少年思想的引导、道德情操的培养起到良好作用。
文化走出去,国粹
展现民族文化精髓
记者:京剧作为一种中国独有的艺术,早已经成为世界的艺术瑰宝了。多年来,您曾出访亚洲、非洲、欧洲、美洲等国家和地区。应当说,您既是京剧表演艺术家,更是对外文化交流的使者。这样的说法您认同吗?
于魁智:这样说我是认同的,3月20日,我还将随总书记到俄罗斯进行交流访问。80年前,我们的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就把京剧艺术带到美国。这些年来,几代艺术家都沿着梅兰芳大师当年开创的这样一条京剧艺术走向世界的道路走出去。
我这些年算下来也接近30年了,每年都会到海外演出,截止到去年12月25日16次到宝岛台湾演出,反响非常好。一个团一个剧种能够连续17次(今年7月28日将在台北开戏)能够受邀演出,说明得到了他们的认可。过去主要是针对我们的华人华侨和住使领馆的工作人员,但近些年,出去演出都是针对当地西方的主流观众,像去年在英伦三岛巡回演出,中国观众不到百分之十。一方面我们会做好外文的翻译,并在演出之前邀请熟悉中国文化的,并在当地有很好影响力的艺术家来做讲座,引导观众对剧情、对人物、对演员的特色如何欣赏。所以他的讲座对我们起到很好的效果。
我们送戏到海外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很难得,就像一个好的西方音乐会和歌剧,我们也会抱有同样的兴趣去看。当然也对我们演员自身队伍有很高的要求,必须要有一个非常严谨的创作团队,自身的艺术水平要达到一定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