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生源少、招生难这个尴尬现状,在免学费、落户口、毕业直接进院团等一系列扶持政策下,也阻挡不了高校戏曲专业招生今年再次走进“小年”。投入(从小坐科练功)与产出(从业前景、待遇)不成正比,使得生源逐层流失,院校招生难也令院团面临戏多人少的窘境。
支持
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系主任张尧向:虽然生源紧张,但会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宁可不招够,也不会勉强招收一些并不合格的生源。
上海戏剧学院京剧系王立军教授:我不觉得报考人数少,因为戏剧本身就是一个行业相对稳定、生源需求量不大的艺术种类。对于拔尖的学生,我们几个老师培养一个学生。如果报考人数太多、我们招太多,也不现实。剧团也不能每年进人。相对老生、青衣,武生、武旦、武丑的报考人数还是要少一点,因为太辛苦、难度太高。目前来看,大部分京剧专业学生能专业对口进入院团,也有少数进入淮剧团、沪剧团,甚至改行做舞美。
反对
青年京剧演员尤海波:现在抱怨有用吗?也不想想,这种招生标准跟方向已经定型这么多年。培养谁不培养谁,还不是当头的说了算?以本行来说,国戏一贯招生把男旦拒之门外,无论成人教育还是计划教育,这你不说?中戏开设京剧系本来就是可笑!中戏此举并不是培育京剧人才,而是为做影视明星梦的人增设跳板罢了!
艺术指导吕咸蔚:就拿春晚来说,歌舞投入多少钱?戏曲才投入多少呀!现在学戏就业都难,还有人会学吗?体制下对传统文化的大杀大砍,你我奈何?
建议
京剧名家梅葆玖:戏曲演员的培养和观众群的培养一定要同步走。要从娃娃抓起,戏曲才有希望,五六岁开始学戏最合适,不能等到大了才培养,那就晚了。从小熏陶,即使将来不做职业演员,也能爱好戏曲,成为戏迷。还有,大中专学校培养完了一定要安置好就业,还要提高演员待遇。怎么能把人才留住是个问题,现在有一些人改行演影视剧、唱歌去了。
网友天一色的海角:因为包养已久一下子甩出去,剧团存活率肯定很低,国家必须给一些优惠政策扶持走几步,慢慢就能自力更生。不知道在哪看过业内人士的一个建议,就是把剧团的生存权交到戏迷观众手中,我觉得很好。政府每年把给各剧团的拨款额转成票房,谁的票房高谁的拨款就高,没票房就把剧团解散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