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西方的古典乐邂逅传统的京剧,会是怎样一幅艺术图景?昨晚,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大型交响京剧演唱会《壮丽航程》在杭州大剧院隆重上演。国家京剧院联手杭州爱乐,用精湛的技艺带领杭城观众踏上一段“壮丽航程”艺术之旅。今晚,《壮丽航程》将在杭州大剧院演出第二场,同时将在央视戏曲频道“空中剧院”栏目直播。
音乐会在黄炳强、戴积军、李红梅三位演员演唱的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中拉开帷幕,由“壮志凌云”、“激情岁月”、“走向复兴”三个篇章构成。
为了这场演出,国家京剧院可谓精英尽出。不仅有郭霄、张译心、李博这样的京剧新秀,倪茂才、黄炳强、李海燕、张建国这样的实力派京剧名家,特邀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邓沐伟,更有《杜鹃山》中杜妈妈的扮演者刘桂欣,《平原作战》中李胜的扮演者吴钰璋这样的原版演员,88岁的李世济甚至是带伤登台演出。
国家京剧院和杭州爱乐联手演绎了现代京剧、新编历史剧中的经典选段以及毛泽东诗词。这些重新被唱响的经典,唤醒了观众心中的红色激情,唤醒了他们心中对于一段过往岁月的记忆,也唤醒了他们心中对于国粹京剧的热爱。
对于杭州爱乐来说,这次京剧交响音乐会可不是一场普通的演出。
团长邓京山说,这些年轻人很少有听京剧的经验,平常接触得最多的又是古典乐,和上京剧的板,有点不容易——幸好以前,杭州爱乐有和越剧交流的先例。
到了音乐会上,在著名歌剧指挥家高伟春的指挥下,国家京剧院乐队和杭州爱乐的伴奏,显得水乳交融,分外和谐——听起来,杭州爱乐的年轻人早就熟悉了京剧。
“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种难得的机会,和不同的艺术样式合作,可以让我们的演奏有大幅度的提高。”邓京山说,这场音乐会也是杭州爱乐献给建党九十周年华诞的礼物。
演出过程中,台下非常热闹,演员唱出一个精彩的唱腔,台下就是一片叫“好”声,仿佛来到了当年的戏院里。
台下坐着的大多数是中老年,可看戏,他们的热情劲可一点不输小伙。
当年,京剧在杭州很流行,培养了大批戏迷。为了满足戏迷需求,杭州大剧院专门开放了二楼观众席,可是演出前,门票已经售罄。
一位国家京剧院演员在演出前还告诉记者:“杭州戏迷的水平很高,想让他们叫好可不容易。”
但是老戏迷们还是被国家京剧院和杭州爱乐乐团的完美表现给征服了,隔一会,掌声和着叫好声就控制不住地爆出来——常常一个节目没完,已经响起了六七次掌声。有人在边上数着,整场演出,热情的杭州观众一共奉献出了过百次的掌声与喝彩声。
在观众席上,还有一些特别的人。
他们就是在《杭州日报》“寻找戏中人,唤醒当年记忆”活动中,找到的曾经参演过现代京剧的杭州人。
演出前,近二十位老演员聚在了一起。当年的杨子荣、铁梅们,如今都已不年轻,可彼此之间却熟络得特别快——即使几十年没有再上台唱过戏,可戏从来没在心里放下过。
演出中,他们遇到了很多熟悉的唱段,就跟着一起唱、打着拍子。他们叫好的声音还特别响。“当年唱过这个角色,知道这段唱得好。”
演出的最后,他们上台,为演出的京剧演员们献花。杨子荣遇见杨子荣,铁梅遇见铁梅……这一刻,全场观众都为之感动。(记者 桂斌 实习生 封黎倩/文 王毅/摄)
原版“杜妈妈”:为爱京剧的人而唱
舞台上的“杜妈妈”成了杜奶奶了。
当年,刘桂欣演《杜鹃山》,才26岁。她还记得那时候来杭州演出,万人空巷——样板戏演员就是那时候的明星。
可这次来,她更感动。作为一个近七十的老人,还能与杭州的观众见面,“真是大家的缘分”。
其实刘桂欣已经有很多年没有演过整出的《杜鹃山》。不过她有很多学生,全国各地都有。更让她感到高兴的是,这些年,又有那么多年轻人开始喜欢上京剧了。
谈到京剧,很多人就会想起传统戏,但在她看来,现代京剧和新编历史戏也该被传承。像现代京剧,“是中国文化艺术各种手段的集大成,集合了几千年来所积淀下来的经典,是经过时间千锤百炼而出的艺术结晶。”其中还有很多创新之处,“将交响乐与京剧相融合,这是世界上的一大创意,同时,化妆、道具都与现代接轨,能被现代人接受。”
在舞台下,刘桂欣是个说话很直、爱逗乐的北京老太太,可上了台,她就变了。头一天,排练之后,她对记者说:“年轻时,我全凭自己的天赋和能量在唱,现在,也许没以前唱的好,但体会更深了。”
“杜鹃山云开雾散,凯歌冲九霄!”舞台上,刘桂欣唱起《杜鹃山》里的“凯歌冲九霄”。与她对戏的“雷刚”已经变成了一个年轻人,可她却仿佛回到了过去——还有那么多人喜欢京剧,她是为他们而唱。
李世济:最美好的舞台时光
李世济亮相,喝彩一片。
88岁的李世济是演出中年龄最大的一位演员,作为京剧程派艺术的著名传人,她也是最大的角之一。
可是少有人知道,她是带着伤来参加这场演出。前段时间,她摔坏了尾椎骨,排练的时候,还得坐着轮椅。
她来得不容易,可“现在党过生日,九十大寿,我能不来么?”她在心里默背着“共产党员是特殊材料制成的”, “愣站起来,愣走”,出现在昨晚的舞台上。
李世济喜欢杭州,也和杭州有缘——舞台下的杭州观众中,甚至有她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认识的一个朋友。姜延锡是在北京密云工作的时候,认识了正和北京京剧团一起下乡的李世济。姜延锡记得一件往事,1966年邢台地震之后,他收到了一张从邢台退回来的汇款单,上面没有写名字,可是看字迹,他知道是李世济给灾区捐的款。姜延锡说,在他心中,1962年入党的李世济一直是个共产党员的典范。
李世济说,她的名字是爷爷取的,她弟弟的名字里有个民,合起来就是济世救民,做人要慈悲为怀,对人要忠厚、宽容,对自己要严厉刻薄一些。
排练的时候,李世济把《蝶恋花·答李淑一》完完整整地唱了三遍,这位老艺术家是担心现场出状况。
当李世济出现在舞台上时,她不显老,唱腔和身形都透出名角的范儿。
这一刻,肯定是她最美好的舞台时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