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文革前中国京剧团号称先生诞辰100周年。他与赵文奎、娄振奎分别在中国京剧团一团、二团顶起铜锤花脸的一片天,享誉甚高。
王泉奎先生诞生于1911年,逝世于1987年,享年76岁。王先生是回族,幼年家境窘困,尝以本小利微的小买卖为生。吆喝时嗓音宏亮。于16岁时,拜张春芳为师,学习铜锤花脸。1929年搭杨小楼班演出。此后,先后搭尚小云、余叔岩、谭富英、杨宝森、金少山、张君秋等班社,艺术水平不断提高。上世纪三十年代后期至40年代中期,与谭富英合作时间较长。1938年谭富英新排首演全部龙凤阁(今称大探二)彼时二进宫常见于舞台,探皇灵多为花脸开场帽儿戏,而大保国则少有人动。那年10月15日,此剧演出于吉祥戏院。王泉奎先生徐延昭一人顶到底,可以说王先生开了演大探二徐延昭一人到底的先河。从此这个角色王先生陪多位生旦角色演出,可谓独擅胜场。奚啸伯、杨宝森、王玉蓉演此剧都要约王助演。因此剧太累,所拿戏份也较其他戏多。王先生嗓音宏亮,很受观众欢迎,有“金嗓铜锤”之美誉。他最享盛名的还有《刺王僚》,可惜我只听过录音,没能在剧场聆听。
建国后,王先生加入中国京剧团与李宗义、云燕铭、张云溪、张春华合作多年。我是在1952年春节期间第一次看王先生演的戏。那天的大轴是二张的《龙潭鲍骆》。王先生在剧中饰鲍赐安,虽然戏不多,但观众欢迎他的程度绝不下于二张和前边演《打渔杀家》的李宗义云燕铭。后来看了王先生与李宗义云燕铭的大探二,确是名不虚传,那实大声宏的正工铜锤的大段唱工,掀起场内一阵阵高潮。特别要说的是,五十年代,姚期一剧在北京几乎是裘先生独步,极少看到其他演员演出全部姚期。王泉奎先生的全部姚期,另有一种风格。他的姚期更威武,唱腔、动做在“刚”字上更突出。单说长亭践别一场,王先生那“叨扰了”的“了”字,音量越放越大,赢得满堂彩声,这就是与裘先生各有所长了。还有他在空城计中饰司马懿,在城楼下那一句“听本督一令”的令字,归于鼻音,也是掌声阵阵。1955年中国京剧院建院纪念演出,梅先生演出《穆柯寨穆天王》安排了王先生饰演孟良,没有高水准是不会有此殊荣的。1958年春节,中京院二团在人民剧场演出,压轴是张云溪张春华云燕铭的《酸枣岭刺巴杰巴骆和》,大轴是李宗义王泉奎的《斩黄袍》。王先生的郑子明,勾脸、念唱都别有风味。到60年代,李宗义、王泉奎、李慧芳从中京院分出,与李元春、韵秋、赵荣琛等合成北京市京剧团。我有十多年没再看到王先生的戏。直到1979年,中国戏曲学院教师演出《龙凤呈祥》,有张君秋、高盛麟、王玉敏等先生参演,王泉奎先生在剧中饰孙权一角。那是我最后一次看王先生的戏了。王泉奎先生精于唱工,好多老戏迷对他都有很好的口碑。今逢先生诞辰100周年,写此短文以表对先生的怀念。很希望能看到纪念先生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