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少彭在《伍子胥》中的剧照。
第一次现场看杨少彭,是在年初的“浦发之韵”京剧演唱会上,宏济大舞台汇聚了来自京津沪的十余位优秀青年演员,杨少彭是其中唯一的老生。看外表与普通的时尚帅哥也没什么不同,但是一开口,声惊四座,一曲《文昭关》“一轮明月照窗前”所展示的杨派韵味,中正醇厚,观众掌声长久不歇。当时台下就纷纷慨叹:若能听这位少老板来个整出的《伍子胥》该多好呀。
六月,机缘来了,大连京剧院仿佛听到了戏迷的呼唤,果真邀请杨少彭作为“每周一星”贴演整出《伍子胥》。这是一出杨派创始人杨宝森的代表剧目,凝聚着杨先生毕生心血,近年经杨乃彭、杨少彭父子精心整理,可以说也是当今舞台上最能代表杨派成就与风格的版本之一。只见杨少彭的伍子胥,扮相古朴端雅,做派老到,情绪饱满而又控制有度,最出色的当然还是他那杨味浓郁的唱念,真想不到一位三十七岁的年轻人能把杨派这种深沉含蓄的风格演绎得如此入骨,那唱念不仅是声腔沉稳宽厚,而且特别地有口劲,吐字、归韵、收音处处讲究,字字句句,传送出纯正的杨派味道。
流派的发展与传承是京剧艺术的重要内容,丰富的流派共同组成了令人目不暇接的京剧世界。个人觉得,京剧演员不仅要归行当,亦要归流派,离开了流派的表演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必须要认祖归宗,遵循完整规范的艺术体系,才能传达最根本的京剧之美,在此基础上,才能讲发展和创新。当然,从京剧历史来看,流派是活的,变化的,人为的,不少流派也是艺术家扬长避短另辟蹊径的结果,但是如今的时代,大环境已经不具备自由游走于流派之间甚至开创新流派的条件;从个人的角度来说,老一辈京剧人深厚扎实的艺术功底,化流派为己用的悟性与能力,实也不是现今一代演员所能企及。
所以如今最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是流派的传承。百年沧桑风雨,有的流派已经湮灭,有的流派日渐凋零,有的流派虽然传人众多,但是真正能担大旗者也只有寥寥几位。青年演员的传承则更是不容乐观,上届全国青京赛决赛中,芸芸过百选手,老生之高派、青衣之尚派、花旦之筱派都只有一位,花脸之金派根本就没见着,小生只有一位唱了姜派剧目,还是叶派的演绎。或许也有人说:优胜劣汰是历史规律——但是京剧若此以往,路子必然越走越窄,流派风格也必然越来越变味,而且这些面临消亡的真的是艺术价值不高或是不受欢迎的流派吗,恐怕更多的是失之于传承的机缘吧。
杨派有高徒如杨乃彭的继承弘扬,已是大幸,乃彭先生又这样成功地将衣钵传与年纪轻轻的爱子少彭,真是让人欣慰不已。杨少彭本工武生,为了继承父亲的艺术事业才从热爱的武生行当转工老生,也是做出了一定程度的牺牲吧。不过武生的功底使他在“打五将”这样的靠把戏中游刃有余,更具文武双全的魅力。杨少彭去年也做了父亲,在微博上报喜时,另一位青年老生名角王珮瑜巧妙地以《四郎探母》的台词道贺:“且喜杨家有后,待我谢天谢地。”如今我也拿这句话送给杨少彭的艺术事业,来日方长,祝愿能为杨门杨派,打下更广阔的江山。